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中国石油牵手国家管网,收购三个天然气公司!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9  来源:华夏能源网  浏览次数:35
 中国石油400亿运作储气库资产,背后暗藏深意!

作者 / 石油link

来源 / 石油link

8月27日,中国石油发布公告,称太湖投资将与管网储能出资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核心任务是收购新疆油田储气库公司、重庆相国寺储气库公司、辽河油田储气库公司100%的股权。

 

根据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三家储气库公司评估价值分别为170.66亿元、99.95亿元、129.55亿元,合计400.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储气库公司原本就是中国石油旗下全资控股的子公司。也就是说,此次交易本质是中国石油通过新设立的合资平台,收购自身旗下的核心储气库资产。

那么,中国石油为何要收购旗下储气库资产?这一布局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一次性收购三家公司

8月27日,中国石油发布公告,太湖投资将与管网储能成立三个合资公司,中石油(新疆)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有限公司、中石油(重庆)西南油气田相国寺储气库有限公司、中石油(辽宁)辽河油田辽河储气库有限公司。

这三个公司拟分别于新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和辽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签署《股权收购合同》,分别收购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重庆相国寺储气库有限公司及辽河油田(盘锦)储气库有限公司100%股权。

呼图壁储气库  图片来源:新疆油田
 

股权穿透图显示,新疆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及辽河石油勘探局都是中国石油全资控股的企业。

而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重庆相国寺储气库有限公司及辽河油田(盘锦)储气库有限公司又分别由以上三家公司全资控股。

这三家公司分别在新疆、重庆和辽河,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西、西南三个地方。

新疆油田储气库具备集结调峰和应急储备双重功能,是全国工作气量最大的储气库,承担西气东输与北疆环网供气任务。

该储气库设计总库容107亿立方米,2024年冬季保供期累计采气32亿方,目前正开展掺氢储存燃烧测试。

重庆相国寺储气库是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设计总库容量42.6亿方,是保障川渝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气源。

辽河油田储气库主要承担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天然气调峰和战略储备任务。

公告信息表明,中国石油要通过合资公司买下原本自己旗下的全资控股公司。相当于三家储气库公司从原来的公司名下转到了太湖投资与管网储能名下的三家合资公司旗下。

直指资源整合

公告中的太湖投资就是中石油太湖(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旗下专业的投资平台,专注于资本运作与战略资源整合。截至2025年8月,对外投资企业有30家,控股企业28家,覆盖新能源、储能、化工、地热开发等领域。

管网储能是国家管网于2023年12月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定位是国家级储能技术平台,业务覆盖储气、储氢、储二氧化碳、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领域,目标是打造“建、运、维、研”一体化的储能企业。

据了解,管网储能公司在盐穴储能及天然气掺氢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另外,管网储能正在寻求与地方、企业合作,盘活枯竭油气藏、盐穴等地下空间资源,优化储能设施布局。

中国石油在公告中称,太湖投资与管网储能合资设立的公司为集团实际控制企业。

尽管如此,中国石油的这一举动还是让人疑惑:为何要将原本自己旗下的子公司收购到合资公司旗下?

相国寺储气库  图片来源:西南油气田
 

对此,中国石油表示,收购之后新设三家合资公司将持有相关储气库资产。此举旨在促进中国石油实现优质资产及业务的优化整合,推动天然气产业链平稳运行与高质量发展。

公告显示,收购三家储气库公司100%股权后,可新增109.7亿方储气库工作气量,有利于形成与公司天然气销量匹配的储气调峰能力,发挥调节作用,实现天然气产业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公告同时披露,除本次交易外,过去12个月内,中国石油与新疆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辽河石油勘探局累计发生4笔需合并计算的关联交易,金额约234.75亿元。

而根据2024年数据测算,本次交易可减少关联交易46亿元。

关于交易细节,三家储气库公司总资产合计355.1亿元,分别为131.3亿元、79.6亿元、144.2亿元,但合资公司拟出资合计400.16亿元,对应出资额分别为170.66 亿元、99.95亿元、129.55亿元,即本次收购溢价45.06亿元。

该收购交易已经由中国石油独立董事专门会议2025年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且经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以5票同意、0票反对、0票弃权审议通过。

中国石油高层对这一收购的认可,也表现出其对天然气调峰业务的高度重视。

天然气保供之战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的过渡能源,其消费量持续攀升,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

然而,伴随需求增长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应急调峰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构成挑战。

作为天然气产、运、储、销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衔接纽带,地下储气库承担着多重功能。

它既是保障天然气销售“削峰填谷”的核心设施、可有效平抑季节性、突发性需求波动,也是实现气田均衡生产的重要调节手段、助力上游产能稳定释放。

呼图壁储气库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自“十三五”时期起,我国就高度重视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明确提出“天然气年消费量15%+3天”的储气能力建设目标,并陆续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为地下储气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行业建设进入加速期。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储气库38座,累计形成调峰能力266.7亿立方米,约占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的6.3%。

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储气库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储气库设计采气天数通常按采暖季120天标准规划,但受近年来市场需求波动影响,有效采气天数不足100天。

另一方面,整体储气能力偏低、尖峰保供能力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

此前为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曾多次紧急采购高价LNG现货填补缺口,直接推高了当期进口成本,也暴露了储气调峰体系的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油近期收购的三座储气库,将新增109.7亿立方米工作气量。

参考北京市规划目标(2025年天然气消费量控制在200亿立方米以内),这一增量已超过北京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的一半,对提升区域调峰保供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与保供压力下,中国石油此次的收购举动,已然并非简单的商业布局,其背后更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本质上是在打响一场关乎民生用气稳定、关乎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隐形保供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