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碳”锁 城市能源转型有新策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城市能源转型分论坛观察
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城市作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大户,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前沿阵地。
10月23日,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城市能源转型分论坛在江苏苏州举办,聚焦国内外城市差异化转型进程中的成功实践与路径探索。
从传统工业重镇到新兴沿海枢纽,从国际创新高地到文化遗产名城,透过与会各方的交流,不难发现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正在以更具系统性与协同性的战略,为全球城市低碳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中国案例”与“世界方案”。
因地制宜的转型实践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在致辞时表示,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作为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他指出,希望通过本次分论坛汇聚各方智慧,交流实践经验,为推动城市能源转型、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江苏省苏州市近年来通过构建“6+1”新能源产业体系,将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介绍:“苏州作为工业大市和耗能大户,始终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目前,苏州已集聚新能源相关企业超1600家,2024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8200亿元。这座制造业重镇,通过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成品油消费下降、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等举措,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协同推进。
沿海城市江苏盐城则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盐城市常务副市长费坚表示,盐城已经建成的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047万千瓦。同时,依托582千米海岸线,盐城正在建设多个零碳园区,探索海上能源岛建设,推动绿电制绿氢、绿氨、绿醇等全产业链布局。
科创型城市安徽合肥另辟蹊径,凭借其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在核聚变、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突破。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保智指出:“合肥的名片就是科创,创新动能十分强劲。”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等项目的建设运行,为未来能源技术突破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135万辆,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
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撑
技术创新正在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强大支撑。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总裁庄岩指出:“光伏的成本在很多地方都是低于每度电1美分,早就达到了平价上网,但是加上储能之后,这个成本会上升的非常多。”随着技术进步,光储融合在个别地区已接近平价上网,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示范。
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样令人振奋。中信博集团光电建材事业部负责人宋睿介绍:“我们推出了既可以发电使用,也可以不发电使用的一体化产品,最终实现对建筑在碳排领域完整的变革。”这种将发电、保温、装饰功能整合的新型建筑材料,不仅实现了建筑材料的革命性突破,更使得建筑从纯粹的能源消费者转变为能源产消者。
零碳园区建设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持续中心主任田智宇强调:“零碳园区建设是过去园区发展的升级版,也是区域、国家转型的突破口。”这些园区通过系统化举措,实现在现有基础上深度降碳,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现有园区降低80%-90%。
迈向全球的协同发展
城市能源转型正在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顾海东表示:“区域协同是实现城市能源变革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国际合作是实现共同未来的必然选择。”这种合作不仅发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更跨越国界,形成全球性的合作浪潮。
国际经验交流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重要参考。丹麦能源署代理署长裴德森分享:“区域供热在丹麦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丹麦约有70%家庭通过区域供热系统获得热能。”丹麦通过数十年持续发展,构建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供热系统,其中超过80%的区域供热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合作机制的日益完善,城市能源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从生产端的清洁替代,到消费端的电能替代,再到系统端的智能化升级,城市能源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将重塑城市的发展模式,更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在此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在为缔造一个更加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未来书写自己的绿色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