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陈曦 梁杨开 王祥
从本报推出关注黑燃气系列报道开始,记者已连续两周对顺德燃气市场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顺德燃气市场已有较大比例被黑燃气占据,这些黑燃气对正规燃气公司造成了冲击,甚至有正规燃气公司被迫让出市场。
与此同时,个别正规气站违规操作,给黑燃气提供气源,导致其他正规气站为了生存,也给黑燃气提供充气服务,助长黑燃气的泛滥,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详细内容可见之前系列报道)。
无奈:
违规操作犯法
不违规就要等死
对于当前顺德燃气市场的混乱,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行业协会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督促企业自律。但现实是,目前顺德9家正规燃气企业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我们之前其实早就开过很多次会,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过商讨,但最终仍是不了了之。”
据业内人士介绍,顺德共有9家气站,分别由9家正规燃气企业经营,这9家燃气企业中有些是国际品牌燃气企业,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较为正规;另外一些是顺德本地燃气企业,也有心将燃气市场做好,并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和尝试,但还是有个别企业存在管理较为混乱的现象。
“正规燃气公司对于黑燃气泛滥的现象也是态度不一,一些是坚决喊打,一些是又恨又爱,还有一些则与其唇齿相依。”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当本报对顺德黑燃气现象进行了连续报道后,3月24日,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组织全区9家正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召开行业自律会议,并拟订近期出台行业纪律公约,要求顺德各正规气站不得对过期瓶、报废瓶、螺丝瓶、非自有瓶、钢印标记不清等不符合规定的气瓶进行充装,更不能在充装液化石油气时掺混二甲醚。
但事后,许多正规企业表示,行业自律是整顿顺德燃气市场的必经一步,但如果仅靠自律公约,不可能改变燃气市场的混乱现状(本系列报道还将对此进行详细报道)。
“说句实话,单纯要我按照自律公约,我很难做到。”一位正规企业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违规操作是在犯法,不违规操作就要等死。”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这9家正规气站之间还存在分歧,相互猜忌、提防,难以彼此信任。
尴尬:
违规操作气站
拖其他气站“下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燃气与水电等行业一样,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为何水电行业就不会出现类似现象?
“原因就在于水电等产品都是直接从水厂和电厂送至终端消费者,而目前顺德燃气市场中间多出了一个流通环节,这就给了黑燃气操作的空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理想中的燃气运营模式,就是由正规燃气企业建立电召和配送网络,并发放自己的专用瓶,市民有需求时可直接打电话过来,燃气企业送气上门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顺德一些国际品牌的燃气公司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操作。而在此之前,一些顺德本地企业也曾尝试过这种做法,但最终没有坚持下去。
“根本没办法坚持,我们投入了大笔资金,维持运作的成本也很高。结果一年下来,专用瓶流失了一半左右。这些气瓶都流去了黑气点。而一些正规燃气企业违规操作,什么气瓶拿来都可以充,甚至利用各种短斤缺两和掺假的手段,将成本压低,以低价吸引人们前来充气,反而与黑燃气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导致我们正规操作的企业生意惨淡。”一位本地正规燃气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违规操作的燃气企业,主营就是批发,很少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前来批发的客户大多都是黑气点的人。
对此,一位国际品牌燃气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承认,顺德燃气市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我们现在一直坚持着规范管理,但是亏损严重,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他们是大公司,顺德市场亏损了,还可以通过其他区域市场的盈利来弥补,而我们这些本地企业,一旦长期亏损,最终就是面临倒闭。”一位本地燃气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像那些违规操作的正规气站一样,对于送上门的气瓶来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