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今冬明春中国天然气市场展望:供需宽松延续 保供韧性增强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20  来源:石油商报  浏览次数:14
              2025至2026年冬季,中国天然气供应预计整体保持充足。国产气延续强劲增长态势,进口管道气供应稳定,为资源保障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收官阶段,储气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推动全国储气调峰能力进一步提升,系统应对季节性需求波动的韧性持续增强。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液化项目产能加速释放,带动全球供应显著增长,也为国内进口创造了宽松环境。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市场整体宽松

  中国天然气市场呈现供应充裕、运行平稳的宽松格局。前三季度,全国天然气表观需求约为3177亿立方米,同比微增0.8%,整体需求增长趋于平缓。

  供应方面,国内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同比提升6.4%,月均产量维持在210亿立方米以上。进口管道气同比增长8.2%,其中进口俄罗斯管道气同比增加25%, 中亚、缅甸管道气供应总体稳定。在国产气与进口管道气供应充足的背景下,叠加国际现货LNG价格波动影响,同期LNG进口量同比下降17%。从主要进口来源看,自澳大利亚进口LNG约1500万吨,同比下降22%;从卡塔尔进口LNG约1420万吨,同比增长9%。

  需求方面,今年初受暖冬气候影响,居民采暖用气低于预期,去冬今春地下储气库采气量仅为入冬前工作气量的约70%,低于80%的历史平均水平。工业用气方面,受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和外贸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关制造和物流行业用气增速阶段性放缓。尽管前三季度燃气发电装机容量新增14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但在可再生能源与煤电装机同步快速扩张,以及南方夏季气温相对温和的共同作用下,气电利用水平整体承压,发电用气量同比仅增长约5%,对用气需求的拉动有限。此外,新建储气设施垫底气注气也对前三季度表观需求形成一定支撑。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市场供需整体宽松,资源供应充足,为今冬明春保供和全年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储气能力持续提升,冬季保供韧性增强

  今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储气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正朝着实现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约13%的“十四五”储气能力目标迈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形成储气调峰能力超过40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达到267亿立方米,沿海LNG接收站储罐储气能力约139亿立方米,合计约占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的9.6%。随着一批新建项目的投产和现有设施的扩建,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储气能力有望提升至全年消费量的12%以上。

  今年以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榆37、江苏国能投资有限公司张兴储气库一期,以及中国石化中原油田白庙等地下储气库相继投运。近期,中国石油吐哈油田的丘东和南湖地下储气库也于9月底正式启用。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地下储气库总工作气量将突破320亿立方米。沿海LNG储罐建设也同步提速。2025年,计划有包括江苏滨海LNG、珠海LNG等11座接收站新增LNG储罐容量,合计将贡献超过50亿立方米的新增储气能力,进一步夯实调峰保供基础。

  在地下储气库注气进度方面,根据各油气田公司公布的数据,自2025年3月下旬陆续启动的本年度注气工作推进顺利。截至10月底,全国地下储气库已超额完成年度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今年采暖季,天然气供应总量和尖峰用气总体有保障。

  国内冬需预期平稳

  展望今冬明春,中国天然气市场预计将维持整体供需宽松的格局。需求侧方面,整体用气需求增长预计保持温和。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0月发布的最新预测,今冬明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往年同期或偏高1至2摄氏度,整体呈现“前冬偏暖、后冬偏冷”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1月至次年1月气温相对较高,而2至3月可能偏冷。气候监测显示,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往年同期偏低,预计在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受此影响,国内部分地区可能面临阶段性寒潮,冷暖起伏较大,但整体采暖需求的增长预计仍较为有限。

  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支撑下,四季度宏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然而,受当前关税政策扰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等因素影响,天然气需求增长仍面临压力。标普全球大宗商品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实现约2%的同比增长,增速趋于平缓。

  供给侧方面,全年预计新增约100亿立方米的调峰储气能力,叠加国产气的稳定增长和进口管道气的稳定供应,将进一步提升冬季天然气资源的保障韧性。在此背景下,今冬明春国内LNG进口预计较上年同期趋于谨慎。在经历上一暖冬导致库存高企之后,国内买家采购策略更趋理性,大规模补库的迫切性有所降低。尽管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政策驱动下储气能力持续扩大,但对新建LNG储罐进行注气的紧迫性相应减弱。标普全球大宗商品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中国LNG进口量约2050万吨,全年进口量预计为6760万吨。

  国际市场供应转向充裕

  国际市场方面,今冬明春全球LNG供应预计显著增长,日均供应量预计将达130万吨,同比提升12%。这一增长主要源于北美液化项目产能的加速释放。其中,美国Plaquemines LNG项目自1月投产以来,正以月均新增200万吨的进度提升产能,预计年底前实现年产能2400万吨的满负荷运行;Corpus Christi LNG三期项目第四条中型生产线预计即将投产;而延期多时的Golden Pass LNG项目一号生产线也有望在年底前完成首次装货。在太平洋沿岸,年产能1400万吨的加拿大LNG项目首条生产线预计在年底前投入商业运营,第二条生产线有望在冬季结束前完成调试。

  北美地区以外供应增长同样强劲。尼日利亚受益于积极拓展第三方原料气采购渠道并签署新的天然气供应协议,LNG出口量预计今冬同比增长12%。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的Greater Tortue液化项目已于今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同期,澳大利亚日均产量有望恢复至23万吨,同比提升6%,进一步巩固全球供应基础。

  需求方面,欧洲为替代减少的俄罗斯管道气,对LNG的进口依赖持续加深。今年7月,欧盟议会与欧盟理事会批准将天然气储备法规延长至2027年。同时,对俄乌冲突后2022年通过的法规条款作出弹性调整,为冬季储气提供一定灵活性。成员国可在10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随时达成90%的储气目标,目标达成后,无需强制维持该水平至12月1日。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成员国可允许最多10%的目标偏离幅度。截至11月1日,欧洲(不含乌克兰)储气库填充率为82.8%,库存总量达到951亿立方米,较2021至2024年历史平均水平低92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48亿立方米。预计这个冬季欧洲日均LNG进口需求将增至42万吨,同比增长22%,成为拉动全球LNG需求增长的主要区域。

  总体来看,在北美项目液化产能释放的推动下,大西洋区域供应增速预计将超过需求增长,形成近3.6万吨/日的供应盈余,这部分资源将主要流向亚太市场,并对区域现货价格构成压制。近期,东北亚LNG现货价格已呈现同比走弱态势。截至11月7日,12月到岸货物的JKM均价为11.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较11月到岸价上涨1%,同比下降18%。尽管2026年2月欧洲需求高峰可能短暂加剧跨区域竞争,但整体来看,充足的供应与高企的液化产能利用率将抑制价格上行空间。

  综合判断,国内供储能力的提升与国际市场充裕的资源形成共振,共同为今冬明春中国天然气供应构筑有力支撑。在供需整体宽松、系统韧性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