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一体化天然气全产业链
广州是一座超大城市,燃气管网庞大,用户众多。张广宇介绍,广州燃气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能源规划,致力于打造自主掌控的气源采购、储存运输、终端销售、延伸服务一体化天然气全产业链。
上游气源组织方面,广州燃气集团依托与国家管网西气东输二线、广东省网主干管线、广东大鹏输气管道以及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的直接联通,可同时接收陆上管道气和海上LNG多路气源,逐步构建起“三线一站”自主掌控的多渠道、多气源供应体系。其中,管道气资源涵盖大鹏气一期、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三桶油”国内管道气源及川气等;同时积极推动广东大鹏、珠海金湾接收站设施向股东方开放,牵头粤港方城市燃气团队自主采购海外进口天然气,实现自主进口常态化;先后与BP公司、中化新加坡国际石油公司、MPL公司和摩科瑞能源集团签订LNG购销协议,年签约合同量累计达215万吨。
中游管网建设及气源接收方面,广州燃气实施天然气利用一至四期工程,形成“多气源环路供气”的“全市一张网”高压管网,累计建成门站7座、调压站8座、阀室22座,高压燃气管网近325公里,年供气总规模可达100亿立方米;在南沙区小虎岛建成广州市首座自主建设、自主保供的LNG应急调峰气源站,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燃气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项目,对保障广州市天然气稳定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游终端配送及销售方面,广州燃气加快终端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瓶改管”,为工商业用户设计灵活定价方案,与燃气发电厂签订长期协议,多管齐下推进天然气利用。
面向“十五五”,加大智慧与安全布局
2025年正值“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之年,张广宇表示,燃气行业处于转型关键期,广州燃气将以智慧化手段筑牢安全底线,以产业链协同抢抓机遇,努力成为卓越的燃气服务商和有影响力的天然气供应商。
外部挑战方面,国际形势变化导致天然气价格波动,若价格传导机制滞后,企业经营压力巨大;安全层面,广州燃气管网自20世纪90年代投运,运行已超过三十年,部分管线老化,“如何有序更新、提升城市韧性,是我们‘十五五’必须攻克的难题”。
面对挑战,张广宇介绍,广州燃气从三方面着力:
价格风险应对上,依托参股及自有接收站和数百公里高压管线,“气源组织上具有一定灵活性,可以通过组建多元化资源池分散价格波动风险,优化整体气源成本”。
管网更新与户内安全方面,广州燃气累计投入8.5亿元,完成1300余公里老化管线改造,建立“评估-定级-提前部署”机制,确保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入户安检覆盖率提升至100%,上线“单兵作战”系统,员工携带专属App的PDA上门,“一次入户,安检、增值业务全办完”,把获得感送到用户家门口。
终端智能化方面,广州燃气在全国率先投用百万台级智能燃气表,目前覆盖率超92%,总量突破200万台,“这些表自带‘大脑’,小流量泄漏自动判断并关阀,大流量泄漏瞬间超压保护,第一时间把危险挡在门外”。
用户服务方面,作为广州发展集团二级企业,广州燃气联动广州发展集团旗下电厂、新能源、储能等板块,实现“多能互补,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直达用户”,并延伸布局炉具、保险等业务,“让用户用得更安心、更省心”。
数字底座建设上,近年来广州燃气持续投入,将传统生产输配全流程搬上数字平台,“一张底图管全程,面向‘十五五’还将加大智能化布局,让安全管理再上台阶”。
AI与数字化成为刚需
随着“双碳”目标进入落地关键期,天然气行业在未来五到十年仍被视作“黄金赛道”。张广宇认为,“天然气既能降碳,又能与新能源协同,数字化浪潮也为燃气行业打开新窗口”。
谈及未来燃气管网运营将催生哪些新模式,张广宇给出了三点答案:
一是氢能融合。“只做天然气赛道太窄,氢能正热。”他指出,接下来广州市预计将重点加强氢能布局,加快推进甲醇制氢加氢站等项目,广州燃气也将适时跟进,让氢能真正走进城市生活场景。
二是能源综合利用。以往燃气输配过程中的压力差、冷能常被忽视,如今将被重新“捡”起来。张广宇介绍,广州燃气计划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把副产物变成资产,实现能源价值最大化”。
三是可燃冰。广州燃气承担国家可燃冰课题储运任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跟进可燃冰从海上运回陆上管网的课题,力争打通产业链最后一环。”张广宇说。
“过去燃气公司只要把气从门站送到用户就可以,新范式要求既安全又经济地把综合能源送到用户。”他强调,韧性城市、产业链协同、绿色低碳、数字化运行已成为关键词,AI与数字化成为刚需。
张广宇指出,“十四五”期间各企业建设了大量数字化系统,未来将积累海量生产数据。“谁能先把数据整规范、建模型、挖价值,谁就能先找到新的增长点。”他表示,广州燃气正开展内部课题,夯实数据底座,再用AI找短板、寻风口、拓赛道,“只要在数据上领先一步,未来就能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