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伊拉克迎来一波西方能源企业回归潮。上半年,bp、道达尔能源分别与伊拉克达成价值百亿美元的新合作;下半年,雪佛龙、斯伦贝谢各自在伊拉克的合作项目也有新进展。作为欧佩克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伊拉克原油出口收入占其财政收入90%以上,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启暂停的油气项目。西方能源公司大批回流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能源安全、油气技术、影响力的新博弈在中东腹地再次上演。
加速授予油气合同
根据伊拉克2024至2028年“新五年发展计划”,到2028年末,其原油日产量将从目前约400万桶提升至近600万桶、伴生气利用率从目前的40%提升至90%、实现年均4%的经济增长目标。
伊拉克总理经济顾问穆德哈尔·萨利赫透露,为推动“新五年发展计划”,过去两年已经向国外能源企业授予近30份油气开发合同。
油价网指出,为吸引外资,伊拉克做出大力改善交易透明度的承诺,并表示将加强合同稳定性以及安全度。此前,受地缘冲突、政治风险等因素影响,西方能源企业大批撤离伊拉克。
有国际组织指出,公共行政经验缺乏、援助资金吸纳能力薄弱、法律条款不完善等诸多挑战,严重制约伊拉克油气行业发展和经济有序增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伊拉克保守估计拥有1450亿桶已探明原油储量,约占中东总储量近18%,位居全球第5位。伊拉克官方表示,其原有储量高达2150亿桶。另据伊拉克石油部数据,该国常规天然气探明储量达3.71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天然气总储量的1.5%,位居全球第12位。国际能源署估计,伊拉克最终可采天然气储量可达8万亿立方米。
近年来,伊拉克持续加大本土天然气开发以缓解进口依赖。阿联酋《国家报》指出,伊拉克电力需求十分依赖伊朗,每天需从伊朗进口5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和500兆瓦电力。
伊拉克地处东西方路线中心,西接叙利亚及地中海,北邻土耳其,拥有独立边界,这一地理位置优势赋予其出口便利。一边坐拥丰沛油气储量,一边占据绝佳地理位置,伊拉克不仅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更是油气市场极具价值的合作对象。
与西方能源巨头达成新合作
7年前,埃克森美孚退出共同海水供应项目,由此拉开西方能源企业撤离伊拉克的大幕。但去年以来,西方能源企业“回归潮”已经隐现,多项战略性合作协议敲定。
伊拉克石油部日前表示,正在与埃克森美孚就石油领域新机遇进行谈判和磋商,双方围绕油气项目开发连贯性、安全性、流程优化3个方面展开,谈判结果积极正面。
3月,伊拉克批准了bp价值250亿美元的基尔库克油田群开发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Baba和Avana两大油田,以及附近的Bai Hassan、Jumboor和Khabaz油田,这5个油田总储量约200亿桶。这是bp继2020年退出伊拉克之后,时隔5年的首次回归。
4月,道达尔能源与伊拉克政府达成一揽子协议,总价值270亿美元,其中包括价值100亿美元的天然气增长综合项目和共同海水供应项目,前者旨在帮助伊拉克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后者旨在通过海水注入维持油藏压力、优化油田寿命与产量。道达尔能源表示,天然气增长综合项目通过本地化天然气资源开发,将极大降低电力成本,还将减少因放空燃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路透社指出,共同海水供应项目对伊拉克实现原油增产目标至关重要,不仅将为伊拉克南部油田提供稳定水源支持,显著提升原油产量,同时还能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8月底,雪佛龙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原则性协议,涵盖4个勘探区块和Dhi Qar省现有油田开发,目标是在7年内达到每天60万桶原油的初始产能,双方将首先侧重于纳西里耶巨型油田和巴拉德油田的开发。
三大油服商推动业务部署
全球三大油服商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在伊拉克的业务部署和合作也在不同程度推进中,包括洽谈油田开发事宜。近日,伊拉克总理苏达尼会见贝克休斯代表团,讨论潜在合作与投资机会,包括开发油田和捕获伴生气、能源技术合作等。
1月,哈里伯顿敲定Nahr Bin Omar油田开发协议,目标是将原油产量从每天5万桶提高到30万桶,天然气产量提高到每天84.9540万立方米。
7月,斯伦贝谢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阿卡斯气田一期开发合同,旨在将该气田的日产量提高至1132.672万立方米。根据协议,产量最初将提升至每天283.168万立方米,然后逐渐达到产量高峰。
伊拉克副总理兼石油部部长哈扬·阿卜杜勒·加尼表示:“后续我们还将签署更多合同,用于建设地面设施并铺设连接井口与中央处理单元的管道。阿卡斯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将用于为安巴尔联合循环发电厂供电,该电厂目前由伊拉克电力部承建。”
事实上,油气开采需要一定的高端技术和设备,尽管伊拉克本土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本地化运营方面取得进展,但其本土企业在水平井钻井、智能油田管理等领域能力较为有限,这使得伊拉克整体上仍然依赖外国技术才能突破复杂地质和基础设施瓶颈。业内人士指出,对伊拉克而言,通过多元化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油气产量,还将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为经济重建和能源自主奠定基础。
文丨本报记者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