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木兰
来源 / 石油link
8月30日,海油工程传来重磅消息,成功中标卡塔尔BH项目两个标段,中标金额约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5亿元)。

这一订单不仅是海油工程在中东高端海工领域的重要突破,更一举刷新了中国企业在中东区域承揽海洋油气工程项目的合同金额纪录。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油气工程企业在中东市场的表现持续亮眼,除海油工程的重大突破外,其他企业亦频频斩获关键订单。
中石化炼化工程成功中标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的前端工程设计(Feed+可转换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油工程则拿下伊拉克石油公司海水管道项目及阿塔维油田气体处理厂(EPSCC)项目。
这些大额订单的密集签订,背后是中国油气工程力量的全面崛起。中国企业正逐步打破欧美企业长期主导中东高端油气工程市场的格局,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能源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
深水突围
BH项目位于波斯湾卡塔尔海域,业主方为卡塔尔能源公司。
项目旨在对卡塔尔最大的海上油田之一Bul Hanine油田进行再开发。
该油田发现于1970年,1972年投产,至今已开采超过50年,面临产量下降和设施老化的问题,但油藏中仍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待开采。
BH项目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油田产量,并升级延长油田的寿命。
卡塔尔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石油和天然气也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
俄乌战争以来,卡塔尔、美国等国家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重要的油气来源国。
在此趋势下,卡塔尔近年来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BH项目正是这一战略布局其中的一环。
BH项目共包含新建、水下、改造和弃置4个标段。海油工程成功拿下BH-EPIC1与BH-EPIC2两个核心标段的承包权。

海油工程中标的两个标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多个海上结构物(如平台)的新建、多条海底管缆的铺设,以及对部分已建设施的改造工作。
项目采用EPCI(设计、采办、建造、安装)一体化总包模式,这对承包商的技术能力、项目管理和资源调配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海油工程的胜出,表明中国油气工程能力已具备在国际高端市场上与欧美顶级承包商同台竞争并胜出的实力。
国际竞逐,硬实力凸显
本次BH项目招标竞争异常激烈。海油工程及卡特尔方并未透露更多的竞标公司信息。
不过,中东油气工程市场聚集了众多全球工程巨头,比如美国麦克德莫特、印度拉森-图布罗、法国德希尼布、意大利塞班等。
这些企业均在全球能源工程领域具备深厚积累与显著优势。
就以美国麦克德莫特为例。它是能源行业的老牌服务商,专注于提供全方位EPCI(设计、采办、建造、安装)服务,尤其在海上油气开发与液化天然气领域拥有数十年技术沉淀和丰富项目经验,被誉为“美国海工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长期与卡塔尔能源公司保持合作,是其上部设施建设与海上管道工程的主要承包商之一,对卡塔尔市场及业主需求有着深刻理解。
经过多年经营,他们已经占据中东高端市场,比如麦克德莫特和塞班擅长复杂的海上平台和管道集成、德希尼布在大型LNG液化厂具有技术优势、拉森-图布罗则更具有成本效益和本地化制造。
在这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中,海油工程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拿下BH项目大额订单,核心源于其在技术能力、项目经验与市场布局上的综合优势。
海油工程是我国唯一一家整合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陆地制造、海上安装调试维修与液化天然气、炼化工程业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业务覆盖海洋油气开发全链条,具备一体化服务能力。

在技术硬实力上,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与项目实践,海油工程已具备1500米水深海底管道铺设能力,且成功完成多项高端海洋油气装备的总包建设,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在国际项目经验积累上,海油工程近年持续深耕中东、巴西等全球核心能源市场,参与并主导了多个国际超级工程,形成了成熟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体系。
为壳牌集团建造的首个圆筒形FPSO,满足“20年不回坞”的严苛运营标准;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巴油)的FPSO项目,刷新中国企业向海外交付的“工程量最大、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FPSO项目纪录;
卡塔尔ISND5-2 项目,则是中国企业承揽的“业务品类最丰富、工作内容最复杂” 的国际海上油气田总承包项目之一,为此次BH项目中标奠定了坚实的区域市场基础。
这些高难度、大体量项目的成功交付,不仅让海油工程稳固了国内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的绝对龙头地位,更向全球市场证明了其具备与欧美顶级承包商同台竞技的实力,最终成为卡塔尔BH 项目的优选合作伙伴。
冲进高端市场
如今的海油工程,已具备叩开中东高端油气市场大门的核心实力。
作为全球能源版图的黄金地带,中东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资源,堪称世界经济的能源发动机。
中东地区也历来是全球工程巨头的必争之地,美国麦克德莫特、法国德希尼布、意大利塞班等工程巨头,持续垄断着中东复杂油气田开发、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及海底管道等高端工程服务领域。
中国企业参与中东市场则是从配角做起,又到主角的逐步进阶。早期阶段,中国企业多以劳务输出和基础工程承包的身份切入。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前后,中国企业的参与维度开始升级,向油气田开发、基础设施工程总承包(EPC)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拓展。

以中油工程为例,其在伊拉克市场深耕多年,新签合同额累计达70亿美元,成功打入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的高端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中东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凸显,频频斩获大额高端订单。
这些突破印证了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积淀,已在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这些突破还体现出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已实现在成本控制、本地化经营、区域融合能力多维升级。
例如中油工程在伊拉克积极推行属地化策略,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既实现了与当地社会的共生发展,也为项目长期稳定推进奠定了基础。
从劳务输出到高端工程总承包,从单点参与到全产业链协同,中国企业正凭借持续提升的技术实力、灵活的成本控制能力、深度的本地化策略,以及对中东国家能源转型需求的精准对接,在这片全球能源核心土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