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行进中国|“绿龙”出川 长江经济带“气”更足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02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41
 
 
“川气东送”一线工程源头——普光气田。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晨曦微露,秦巴山间薄雾氤氲。一架无人机从201集气站准时起飞,沿着蜿蜒的输气管线开始每日例行巡查。机载摄像头俯拍而下,“钢铁长龙”穿行在苍翠群山间,一条能源“动脉”跃动不息。
这里是“川气东送”一线工程源头——位于四川达州的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气田。自投产以来,这里已累计向长江经济带输送混合气超1297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1.2亿吨。如今,科技赋能让这座西部气田“脉动”更加强劲有力。
“过去巡线靠双脚,最险处要绑安全绳悬空作业。”巡线工王永伟介绍,普光气田279公里管线穿越秦巴山区,最高落差达800米,有些陡坡超过60度。“现在无人机2小时就能完成人工2天的巡线量,还能发现人眼难察觉的微小变形。”
停靠在无人值守机场的智能巡检无人机。实习生 张皓馨摄
如今,在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的指挥下,7架巡检无人机从7个不同点位自动起降,每架每次最长续航50分钟、巡查半径7公里,每日按计划完成指定区域的全覆盖自动巡查。它们在130米高空如同哨兵般,用高清镜头捕捉管道异常。系统投用以来已完成巡检5861公里,识别施工扰动、地质灾害等风险46处。
在气田“产气冠军”301集气站,站内设备正以每秒24立方米的流量输送天然气。“含硫量每立方米225克,需经四级净化才能外输。”防腐工艺专家刘二喜紧盯智能管控平台,他介绍,高含硫天然气在此经过胺液吸收、 Claus硫回收等13道工序,最终硫化氢浓度降至每立方米6毫克以下,优于国标要求。
距此三公里的2号增压站犹如“气田心脏”。4台压缩机组轰鸣运转,将天然气压力提升至8.5兆帕。“这相当于给气流安装助推器。”技术人员解释,增压开采使气田采收率提升12%,稳产期延长8年,日均处理930万立方米高含硫天然气。
普光气田301集气站。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气田里,科技赋能的环节无处不在。在净化厂中央控制室,大屏幕实时显示着2.6万个数据点;智能算法提前72小时预测设备故障;AR眼镜让专家可远程指导应急处置……“每个环节都布满神经网络,数字化使劳动生产率提升35%,关键设备故障率下降60%。”净化厂相关负责人说。
夕阳西下,无人机完成当日巡线返航。它所守护的“钢铁长龙”正穿越群山,带着天然气这一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沿着2000余公里的管道,经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直达上海,向着长三角不断奔涌。这条横贯东西的“绿龙”,正持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实习生张皓馨参与采写)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