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得像一粒沙子
却又很重
重得像整个沙漠都压在肩上
这或许就是石油人最朴素的注脚
守最远的井
吹最烈的风
却把最暖的光送给了远方



罗斯2集气站被沙丘紧紧环抱。
抬头是风,低头是沙,总被无尽的风沙包裹其中。
脚下踩着滚烫的黄沙,见到塔里木油田泽普采油气管理区和田河油气运维中心罗斯片区负责人苟建华时,他指着身后3座采气井,遥望着茫茫沙海说:“这里没有四季,只有‘风季’和‘火季’。”
极目远眺,起伏的沙丘如同凝固的金色海浪,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刺目的光芒。这里是罗斯区块——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偏远的角落,距离最近的墨玉县有300公里,堪称真正的沙海孤岛。一年之中,超过180天被裹挟着黄沙的沙尘暴笼罩,狂风呼啸而过,天地间一片昏黄。进入夏季,炽热的太阳又毫不留情地将地表温度烤至60摄氏度以上,让脚下的沙子烫得人无法久站。
在这片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沙漠里,苟建华、余贤洲、殷树宾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家”,日复一日丈量着沙漠的孤寂,年复一年守护着油气的供应。
日复一日与风沙共舞

3人在风沙中巡检光伏设备,确保用电安全。
清晨8时,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集气站时,49岁的苟建华如往常一样穿梭在单井之间。他的目光像扫描仪般仔细检查每一台设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指尖轻触仪表表面,每个跳动的参数,他都一一认真核对,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这样雷打不动的清晨巡查,早已刻进苟建华在沙漠里的生命年轮。
“罗斯片区的风,是出了名的‘热情’。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我们和这些风沙早就成了最亲密的朋友。”苟建华抹了把被风沙磨得粗糙的面庞,笑着调侃,“前一分钟晴空万里,下一分钟昏天暗地。”
罗斯这片不毛之地,风沙是永不退场的主角。每当大风裹挟着沙土呼啸而来,天地间仿佛被一张黄色巨幕笼罩,板房在风沙中沙沙作响,铁皮也被吹得哐哐乱抖,但是,这不能阻挡石油人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
罗斯2集气站投产时的那场“极限较量”,让苟建华、余贤洲和殷树宾记忆犹新。
那天,一场风沙突袭井场,黄沙漫天,脱水系统频频“闹脾气”,故障警报声此起彼伏。在能见度不足5米的沙尘暴中,3个人牢牢守在装置前,用“逆行”的脚步,确保顺利投产。
“风沙打在脸上真疼,耳朵、嘴里都灌进了沙子。”苟建华说。但是他们巡检的脚步一刻不能停。沙粒灌进衣领、鞋子,连仪表盘也被沙子糊住了,他们就用身体组成人墙,挡住漫天飞沙。
查看压力、检查流程、处理异常……就这样,白天连着黑夜,黑夜连着白天。当设备不再“阴阳怪气”,能够正常开启时,他们已经在井场连续奋战48小时。他们嘴唇干裂、双眼布满血丝,回到休息处后,连鞋里的沙子都来不及倒出,便沉沉睡去。
寒来暑往与高温抗衡

太阳能板点亮井场,也让3人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清晨7时30分,退伍31年的殷树宾已经准时起床。在军营淬炼出的钢铁意志,已化作刻进骨子里的生物钟。他动作利落,转眼间就将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随后精神抖擞地踏上一天的巡井之旅。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酷热超乎想象,夏天地表温度常突破50摄氏度,设备常在热浪中“喘不过气”。
去年7月的一天,滚烫的黄沙迎来一年中最严酷的考验——地表气温直逼60摄氏度,炽热的空气仿佛要将一切点燃。
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燃气发电机因高温过载被迫停机。刹那间,整个片区全面停电,通信设备也随之“罢工”,他们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
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殷树宾心急如焚,迅速喊来苟建华和余贤洲。“必须立刻降温!”他们当机立断,分工协作,抄起喷雾器,拎起水桶,冲向滚烫的发电机,不停地往水箱和散热器上淋水降温。
在烈日的炙烤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背着喷雾器在水箱和发电机间往返,汗水湿透了工作服,又迅速蒸发,留下道道白色盐渍。红工服被他们硬生生地穿成了“粉大褂”。
经过6个小时连续奋战,发电机温度终于降了下来,供电也恢复正常。
经历这次高温考验后,殷树宾第一时间向管理区提出搭建遮阳棚的建议。很快,一座遮阳棚在设备上方落成,有效避免了类似状况再次发生。
年复一年与寂寞相伴

沙漠深处的“孤岛”—罗斯2集气站的生活发生不少新变化。
余贤洲58岁了,每天走在风沙中,额头的皱纹里常嵌着沙粒,却笑得爽朗。
谈及初到罗斯片区的情景,余贤洲眼中闪过一丝感慨:“我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两座板房孤零零地立在沙海里,水源紧张,连吃饭和洗漱都无法保证,洗澡更是奢望。米饭拌沙子、矿泉水配干馕是家常便饭。”
余贤洲年龄大,阅历丰富,经常在生活中帮助两个弟弟,是一位“暖心大哥”。苟建华和殷树宾遇到事情,总愿意找他帮忙。
这不,“麻烦事”又找上了余贤洲。
“余师傅,这边的一台压缩机声音不对劲,快来看看。”殷树宾焦急的呼喊声传来。正在巡检的余贤洲快步赶到,围着压缩机转了几圈,侧耳细听,凭借多年经验迅速锁定问题——内部轴承异常磨损。
“在这地方,设备要是罢工,可是要命的事。”余贤洲边说边抄起工具开始抢修,很快就让压缩机恢复正常。
在这片黄沙中,3个男人把板房经营成了一个家,饮水、道路、用电等难题早就被逐一解决。家里家外处处有景,景中有沙,沙外有情。这里的夜晚静谧如水,分布式的光伏发电设备灿若星辰,每天的这个时候,3个男人便抱着手机与家人畅聊。
“互联网打破了与外界的隔阂,让我们不再寂寞。”余贤洲说,“刚来时,这里没有路,没有电,也没有网络,饮水都是难题。你看,我们不都坚持下来了吗?”如今,这里有了光伏发电,也接入了网络信号,还添置了电视、台球桌等娱乐设施,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了。这些改变,让沙漠里的坚守不再是苦修,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
当暮色为沙丘披上金色纱衣,余贤洲轻拍搭档的肩膀,又一次踏上夜间巡检路。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渐渐模糊,唯有安全帽上的头灯在黑暗中放射出光芒。
本文原载于2025年8月22日《中国石油报》6版,原标题为《沙海孤岛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