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毕节:拧紧燃气“安全阀” 织密民生“安全网”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8-29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24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七星关区岔河镇的毕节市永晖液化气有限责任公司,看到在报废瓶区,不仅堆放着一批因使用年限到期、瓶身斑驳的旧液化气瓶,还存在已被淘汰的非自闭阀液化气瓶。

非自闭阀液化气瓶俗称“短嘴瓶”,顾名思义,与当前家庭普遍使用的合格液化气瓶相比,其瓶口明显短了一截。这几厘米的差距,是因为它缺少了一道重要的安全防线:内部没有安装自闭阀。

毕节市永晖液化气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陈思义介绍,未配备自闭阀装置的“短嘴瓶”容易发生燃气泄漏,易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符合新规加装了自闭阀的液化气瓶,即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忘记关闭气瓶角阀,连接气瓶的减压阀脱落也不会发生燃气泄漏,就像给气瓶加装了一道“智能锁”,能够有效杜绝气体泄漏,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早在2021年6月,全市加强“非自闭阀液化气瓶”清理整治工作以来,就根据《气瓶安全技术规程》(TSG23-2021)和《液化石油气瓶阀》(GB7512-2023)等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严禁充装和使用“非自闭阀液化气瓶”(俗称“短嘴瓶”)。

今年6月3日,毕节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在开展城镇燃气安全集中整治“解剖式”调研检查过程中,发现七星关区腾远燃气公司梨树经营点,存放着当日从用户处收回的“短嘴瓶”一只。

“为什么到现在还有‘短嘴瓶’的存在?”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高度重视。毕节市住建局迅速组织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瓶装燃气企业不愿向用户退还每只180元的气瓶押金,从而导致应报废气瓶迟迟未能回收。

随着调查深入,发现此类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还有大量未回收报废的“短嘴瓶”散落在用户家中,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紧迫形势,市住建局立即牵头,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启动“短嘴瓶”专项回收计划。

为确保回收工作顺利推进,市住建局根据制定的专项回收方案下发了紧急通知: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押金退换共担机制,由瓶装燃气企业按其未回收报废“短嘴瓶”占所在辖区未回收报废“短嘴瓶”数量的比例分摊退瓶押金,避免推诿扯皮和退付不及时。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形成企业与用户双向发力的回收机制。行动明确时限,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在6月30日前退付群众押金,全面收回存量“短嘴瓶”并进行报废处置,坚决筑牢燃气安全防线。

面对部分乡镇农户外出务工、气瓶排查回收难的情况,市住建局以“宣传+激励”的方式,积极发动群众力量:不仅将举报电话贴进社区、乡镇和村组,还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传播,让回收政策家喻户晓。更实在的是,群众每退还一只“短嘴瓶”能全额拿回180元押金,燃气企业送气员工还能获得20至30元的补助。这一举措调动了企业员工和用气群众的积极性,群众主动翻找旧气瓶,甚至互相提醒、协助回收。

在多部门联合发力下,到6月30日,全市共收回存量“短嘴瓶”2491只。同时,为2038只气瓶的用户退还押金共计40.74万元,完成新瓶置换453只,惠及2491户瓶装燃气用户。

回收“短嘴瓶”只是全市燃气安全集中整治行动与长效治理机制有机结合的一个缩影。燃气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自深化城镇燃气安全具体实事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聚焦“问题气”“问题瓶”“问题阀”“问题软管”“问题管网”“问题环境”“问题线索排查”等7个方面,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多方发力,坚决筑牢燃气安全防线。

为构建燃气安全长效机制,毕节市构建了一套从预防到服务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现在,全市的每一个液化气瓶都有了“电子身份证”,工作人员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就能通过贵州省气瓶监管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全流程溯源:从气瓶的充装、出库、装车到最终配送至用户家中,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地点、操作人员信息都清晰可查。

在配送环节,全市34家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已全面实现由专业配送人员使用醒目标识的电动三轮车上门配送。按照“送气一次、安检一次、宣传一次”的标准流程,每次上门时,配送人员都会对用户用气环境和燃气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督促消除安全隐患。

毕节市正通过一套环环相扣的举措,将燃气安全保障融入日常、做在细微,真正为千家万户织起一张坚实可靠的民生“安全网”。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