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一号”海上施工现场。
4月29日,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一飞冲天,标志着我国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此时,在150公里外的海上,我国首个1500米自营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水下施工已接近尾声,ROV(水下机器人)总监韩超正带领团队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韩超在施工现场。
上天不易,下海更难。ROV是深海油气开发的必备装备,领航员是ROV的操作者,培养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被业界称为“深海宇航员”,这一领域一直被欧美面孔垄断,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可以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领航员队伍。
2007年,21岁的韩超加入中国海油,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台“元老”级ROV,没有任何培训体系和实操机会,每次下水都是站在外国人身后看。
一次海上作业讨论施工步骤时,韩超与一名外国工程师争论起来,老外直接甩了一句,“我干这行已经20多年了,20年后再来和我讨论吧”。韩超暗下决心,“一定要从老外手中拿回操作权”。
过去几年,韩超带领团队实现了多个“国内首次”的技术突破,完成国内首个深水自营油田群项目流花16-2、首个自主实施超千米深水水下工程总包项目流花29-1等多个深海油气开发水下施工作业,推动我国深水施工技术从300米水深成功迈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韩超在施工现场。
要想飞好ROV,必须达到人机合一。ROV全身由三万多个精密部件组成,技术涉及十几门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复杂融合。操作过程中,“深海宇航员”要盯着九台显示器和各种传感器数据,右手飞ROV,左手操机械手,脚踩收放踏板,同时还要对船舶、ROV、水下设施的位置了如指掌。在玩得转设备的同时,“深海宇航员”还需修得了机器、弄得通原理、编得出指令。
一段时间,韩超几乎每天抱着厚重的英文资料,泡在控制间和维修间,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练习。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下,他和团队仅用5年时间,就达到了国外领航员10年修炼的水平。

“深海一号”施工过程中,韩超指导同事进行关键操作。
2012年,在荔湾3-1海管铺设项目,韩超第一次带领本土团队出海。当时正值南海台风季,风大浪急,ROV几次尝试下水作业都以失败告终。韩超沉着冷静,通过观察钩头的起伏规律,看准涌浪间不到1秒的稳定间歇,将挂环一举卡进了钩头,避免了价值四五千万元设备的损毁风险。经过20多个大型海上施工项目的历练,韩超的操作技术日臻精进。
2015年,韩超成为首个获得国际权威ROV总监资质证书的中国人,是当时国际上最年轻的ROV总监。
2019年,韩超凭借过硬技术,勇夺中国海油第九届技能大赛ROV操作员竞赛金奖。这一年,中国海油多个深水项目相继启动,韩超盼来了圆梦深水大气田的时刻。

“深海一号”施工过程中,韩超与同事进行技术讨论。
2021年3月9日,“深海一号”大气田主脐带缆施工在夜幕中进行,由于1500米水深太深,两台ROV多次纠偏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暂停对接!暂停对接!”韩超通过对讲机发出急促的指令。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在巨大的水压下,继续操作可能会导致脐带缆接头损伤或两台ROV缠绕损坏,对项目按期投产带来重大影响。
经过反复思索,韩超镇定指挥两台ROV密切配合,先将UTH拉起到距离海床100米的地方,凭借过人的空间感知力,精确判断出缆体扭转角度,随后命令ROV马力全开,朝着反方向回转,成功将缆体回转到正确角度。实现成功对接的一刹那,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掌声。

韩超在施工现场。
4月7日,在韩超和团队的密切协作下,“深海一号”大气田7根脐带缆海上安装作业顺利完成,较计划工期整体提前了22天,节约成本2800多万元,为项目按期投产扫除了障碍。
“深海一号”大气田即将建成,韩超又有了新的目标。“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领航员队伍,还要掌握ROV设备自主制造和软件自主开发关键技术,下一个五年,我们定要实现实质性突破。”他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