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监事长韩水介绍,《蓝皮书》梳理了12家能源央企在农村能源转型方面的20多个实践案例,认为能源在乡村振兴中起到基础保障和特殊引领作用,在提升民生水平、促进产业振兴、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成果显著。农村能源转型通过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业态、扩大就业增收等三重路径,重塑乡村产业经济格局,形成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局面。《蓝皮书》提出,我国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正经历从传统单一供电向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多能互补、产消协同的深刻转型,农村清洁能源供给量稳步增长。光伏、风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储能系统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村能源供给从“单向输血”转向“自主造血”。农村能源系统逐步演变为“产储用”一体化的弹性网络,为乡村全面振兴开辟绿色增长极。
《报告》提出,国家赋予农村能源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新定位,农村能源发展已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转变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保障。针对现阶段分布式消纳困境,《报告》建议推广隔墙售电模式,农户、村集体等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新主体与用电产业园、企业直接签订协议供电,不通过电网企业居中调配,包括并网型和离网型两类。并网型绿电直供模式需厘清交易双方和电网企业的利益分配核心问题,落实“过网费”标准;离网型隔墙售电模式建设独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需配置备用电源应对分布式新能源供电不足的情况,如在负荷侧搭配储电装置、与电网企业协商输电填谷方案等。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6%,其中分布式光伏近三年增速持续超50%,成为农村能源增量的主力,但分散式风电受运维成本偏高影响而增速放缓。农村用能结构呈现“生产清洁化、生活转型慢”的特征:生产用能中80%农户选择清洁能源,电力占比达68%,加工业与服务业清洁能源使用率超70%。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一直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抓手,全国风光新能源装机大增,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是全球绿色增量的主要来源。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装机绝大部分都安装在农村地区,这些新能源装机既是全国能源转型的重要资源,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前正是抓住机遇,在乡村打造新能源产业,升级改造农村传统产业,推动新能源、新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村绿色振兴的最佳时机。
张洁清指出,可以通过分步走策略推动农村能源转型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基础上,通过产业升级助力能源规模化发展与消纳,即通过引入大数据、乡村旅游等依赖绿色能源发展的产业,以及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产业向下游深加工、高附加值延伸,提高农村地区对绿色能源消费的需求及承载力,进而带动整个区域新能源投资的积极性。下一步还可通过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模式创新升级农村能源产业,拓展多元化收益渠道,推动农村能源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李景明表示,中国农村能源已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都是在农村开展。当下农村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城市市政优惠政策尚未普惠到农村地区,从而导致农村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产业链长、成本高,而且农民对于新技术在经济上的接受度有限。因此,在总体规划方面,“十五五”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要转移到农业农村,包括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建设路径方面,首先,要兼顾经济适用条件,充分利用节能技术,包括开展农房改造,确保农民在满足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的同时降低能源成本;其次,要兼顾生态友好条件,最大限度增加可再生能源生产;此外,要兼顾农户满意度,尽可能增加农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李景明认为,农村能源革命的终极目的是消除农村能源概念,实现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能源供给和能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