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中国油气开发进入“海洋时代”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04  作者:小编  浏览次数:412
海洋已成为我国油气开发接替区
  
  “如果说从1976年至2002年连续27年稳产原油超过5000万吨的大庆油田是中国石油史上的奇迹,那么中海油2010年实现油气产量突破5000万吨则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董秀成介绍,我国石油开发经历了三次战略转移,第一次是从西北转向东部,开发出大庆油田实现石油自给,继而开发出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第二次是从东部转向西部,开发出塔里木油田等;第三次是从陆地到海洋,并实施海陆并重的发展战略。
  
  “中国海上石油开采远远晚于发达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说,在上世纪中叶,当石油工人驾三只小船驶进位于海南岛莺歌海,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浅井,捞出150公斤原油的时候,距美国钻成世界首口海上探井已过了73年。此后20多年间,中国海域油气高峰年产量也只有9万吨。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出向海洋油气资源进军的步伐。
  
  “从陆地走向海洋,这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国石油工业做出的重大决策。”董秀成告诉记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庆、胜利等东部主力油田的产量虽相对稳定,但多数已到生产峰值,勘探开发难度增加,成本不断上升。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油气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在确立“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石油开发战略的同时,以中海油为主力的石油新军开始“挺进海洋”,向蔚蓝的大海探求油气资源。
  
  数据表明,中海油成立近29年间,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海油目前已开发建设80多个油气田,2009年油气产量达到3925万吨油当量,2010年则突破5000万吨。
  
  “从9万吨到5000万吨,这不仅仅是个数量的变化,而且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在海洋石油勘探和开发、海洋工程技术和大型装备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我国用不到3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用上百年完成的海洋工业历程,目前已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
  
  谈及“海上大庆”的意义,中海油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吕波说,一方面,这意味着中国海域已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最重要、最现实的接替区;另一方面,海洋石油工业也成为拉动原材料、机电、通讯、装备制造、造船、海洋工程等行业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