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兴油田提交的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获自然资源部认定,不仅是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的诞生,更为四川盆地开辟了全新的页岩油气勘探领域和增储阵地。红星页岩气田1650.25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审定,标志着我国又一个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为国家页岩气战略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阵地。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汉油田天然气勘探科研团队紧盯一线难题,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系列突破,以系统性创新驱动高效勘探,为储量提交和新区拓展注入强劲智力引擎。

生产一线是催生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它不断提出新课题、新需求,牵引着科研技术朝着更精准、高效、实用的方向演进。而基础研究则为勘探实践提供着不竭的理论支撑,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更将前沿认知迅速转化为破解瓶颈的“利器”。在江汉油田,正是这“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推动着天然气勘探在挑战中不断实现质的飞跃。
江汉油田坚持地质研究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实时决策与理论创新能力。天然气勘探技术支撑团队常年扎根一线,紧密跟踪每口井的钻井与压裂动态,让“施工蓝图”精准落地,为钻探试采装上“精准导航”。山区寒夜,红页茅1HF井钻遇灰质隔夹层,钻头卡滞,进退维谷。现场工程师建议绕道避障,江汉油田研究院天然气勘探所分管二叠系勘探的副所长刘计勇顶风疾行至录井房,手捻岩屑反复观察,果断判断:“这层灰岩薄,邻井同层位垂厚仅0.4米,水平段再坚持10米就能打穿。”这一结论,源于他连日驻守井场、比对邻井数据的扎实工作,更来自对地下地质规律的深刻把握。最终,该井实现100%优质储层穿行率。面对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压裂难、产量低”的困局,非常规勘探团队扎根实验室与现场,创新提出“地质+工程双甜点”理论,推动红页3-2HF井、红页7HF井产量翻番,仅用一年时间,便提交千亿方页岩气探明储量。
基础研究看似“不直接产生效益”,却拓展了勘探人员的视野,为在成熟区寻找新层系、在未知区开辟新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它们是支撑勘探井成功论证的关键“暗线”。勘探团队将基础研究的根基深扎于地下,为推动油气勘探事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川东地区海相常规天然气勘探长期停滞,江汉油田研究院天然气勘探所副所长刘漪带领常规天然气团队,用十七年坚守诠释了基础研究的含金量。“海相勘探的冷板凳,我们坐得住。”这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面对困局,她带领团队围绕侏罗系凉高山组、寒武系洗象池群、震旦系灯影组、二叠系茅口组等多套前期非目的层系,从地层、沉积、储层、成藏等基础地质研究入手,在岩心与数据中寻找线索,落实了一批目标及井位。部署的红星1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红星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孔缝型新类型储层勘探重大突破,并提交千亿方天然气预测储量。
江汉油田将高校的前沿理论、实验室的先进技术与自身的工程经验,在广阔生产阵地上整合、优化、放大,最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研究院天然气勘探所主任师舒逸在校企联合攻关中深有体会。他带领复兴勘探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组建攻关小组,依托高校前沿实验技术,创新提出“纳米示踪剂-原位相态模拟”技术,首次揭示陆相页岩油气差异赋存规律。针对复兴凉高山组页岩油气轻烃易挥发的难题,团队在兴页L1001-6-3HF井成功实施保压取心。当测试显示保压岩心含气量达常规取心的1.81倍时,现场一片欢腾——他们终于“捕捉”到那些易逸散的轻烃,准确获取含气量这一储量提交的关键参数,为资源评价确立了可靠的I类标准。两年间,团队攻克4项“卡脖子”技术,有力支撑了亿吨级储量的落实。
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江汉油田天然气勘探工作实现质效齐升,2项探明地质储量先后通过国家权威评审,标志着油气勘探取得战略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