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局建设公司西三线中卫-枣阳段站场工程一标段
施工现场正在进行压缩机调试
为后续项目投产筑牢关键基础
也为西二线与西三线
实现互联互通按下
“加速键”

作为西三线中段的核心节点工程,西三线中卫—枣阳段站场工程一标段(简称“西三中项目”)采用“业主+监理+施工承包商”管理模式,统筹中卫联络站、海原压气站、彭阳分输压气站、灵台压气站4座功能关键站场的建设,施工内容涵盖压缩机安装、土建施工、工艺设备管道铺设等重要工艺,以及电气、仪表、阴极保护、消防、装修、给排水等全系统配套辅助专业,是保障能源输送畅通的重要枢纽。
高效攻坚
5月25日,同时完成海原、彭阳、灵台3座压气站31处动火点、54道动火焊口的特级动火连头作业;6月14日,完成中卫联络压气站11处动火点、22道焊口的大规模特级动火作业;7月8日,中卫联络站成为首个完工站场;8月25日,4座站场消防检测工作全部顺利完成……
在工期紧、任务重、施工条件复杂、站内交叉作业多、作业票证管理严格等多重挑战下,项目部科学组织与精准调度,实现了关键节点的有效突破,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开工以来,项目部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多项专项施工方案,结合现场实际优化作业计划;针对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有效施工期短的气候特点,抢抓晴好天气“施工窗口期”,在机械设备、物资设施、作业人员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多班组交叉作业、轮班施工等方式,最大限度压缩非有效施工时间;建立每日现场协调会机制,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及兄弟施工单位的实时沟通,明确施工细节,划分责任界面,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项目部从安全、质量、环保、进度、成本、协调等多维度发力,建立进度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参建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新赋能
激活工艺技术“新引擎”

工艺工法是工程建设的驱动力。在西三中项目建设中,项目团队积极引入站场装配式基础技术、BIM数字化技术、特氟龙防腐工艺、钢膜工艺、全自动焊接技术等多项行业先进工艺工法,将技术创新融入工程建设各环节,既显著提升施工效率,更成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装配式结构基础技术
“在海原、彭阳和灵台3座压气站,我们联合管道设计院创新应用装配式结构基础技术,将近600个基础板柱拆分预制,运输至现场后通过装配式螺栓连接安装。”项目负责人王连君介绍,这一技术打破了传统现浇模式的局限,大幅缩短基础施工周期,减少现场湿作业与环境污染,且构件质量稳定性更高,有效规避了现场浇筑可能出现的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让基础施工既高效又优质。

特氟龙防腐技术
特氟龙防腐技术的应用,则为设备基础裸露螺栓穿上了“防护铠甲”。“特氟龙涂层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耐磨损性,能有效抵御酸碱、盐雾等恶劣环境侵蚀。经实验模拟测试,其使用寿命可延长至传统防腐工艺的2倍以上,显著降低后期维护成本。”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吴玲锁表示,小小的涂层升级,为设备长效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BIM技术
BIM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项目建设更具“智慧感”。施工前,通过建立三维信息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施工图纸问题,避免施工返工与资源浪费;施工过程中,对钢结构、工艺管道、设备安装等各专业建模,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资源配置,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与精准度。

严管细控
筑牢质量安全“生命线”
质量管理上,项目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施工过程控制,再到成品保护,每一环都压实质量标准与控制措施。“对进场的每一批原材料,我们都会严格检验试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加强工序质量控制,严格落实‘三检制’,上一道工序不合格绝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同时分专业、分层次开展质量培训,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与操作技能。”项目部质量负责人唐景武表示,全链条的质量管控,让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安全管理上,项目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三加”举措筑牢“安全堤坝”:一是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及森林防火、高空坠落等专项应急演练,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加强日常安全巡查与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有序;三是加强安全制度执行,认真贯彻业主关于在役设施交叉、并行施工“六步法”和“十项管理措施”等要求,执行全周期摄像头监控,已安装移动球机、鹰眼球机、高清枪机59台,为项目整体受控提供有力保障。

贯通能源动脉
赋能西北发展
管道人用智慧和汗水在西北大地上
谱写能源建设的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