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蓝
时时监控污染环境行为
兰州盛产的玫瑰和百合,颇有浪漫的意蕴。作为一座城市的记忆,兰州却因头顶上的“黑帽子”在全国闻名。《兰州日报》自诞生起,主动扛起责任与使命,30年来,用文字记载着“蓝天保卫战”的艰辛历程,用版面呈现着一篇篇感人的事迹,用数据刷新骄人的成绩。
深入一线 “兰州模式”成为宣传热点
记得儿时,兰州市民几乎每家都要“打煤砖”。《兰州日报》记载:冬季,浓厚的烟雾笼罩着城区,四处可见大烟囱、地面上落着一层层的煤粒灰屑……
2012年4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第七次全市环保大会暨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誓师大会。《兰州日报》这样报道:出台的五个防治大气污染方案,都在向外透露一个明确的信息,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步伐即将提速……作为一直奋斗在整治大气污染最前沿的环保卫士,毫不犹豫地全部投入到这场蓝天保卫战之中,而“冬防”,预示着环保人将要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在2012年冬防工作中,敦煌路街道结合自己辖区的实际情况,在兰州市首创了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模式,把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成为“冬防”战役中的一大亮点,逐步形成了治污的“兰州模式”。
记者在报道中说,兰州根据实际,在治污路上探索前进:出城入园、驻厂监察、停产减排、煤改气、集中取火、网格管理、道路洒水、工地压尘、全民洗城等等,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污染降下来了,空气变得清新起来,蓝天多了起来。
越是天寒,查得越紧。冬防期间,不论是白天还是凌晨,突击检查、巡查是常事。一次夜查中,有位带队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之所以选择在早上6点,就是担心有的锅炉房在起火时违规操作,超标排放。而对这样的锅炉房,一旦发现,就要严罚,决不手软。”天亮后,检查组继续对城区的施工工地、城乡接合部的煤厂、尾气检测点、集贸市场等场所巡查。
只要多一个好天气再累也值
2013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城区燃煤锅炉治理改造“三步并作两步走,三年任务两年完”的指导思想,确定了燃煤锅炉及其污染物“双清零”的目标。
记者在报道中说,“双清零”工程使原煤散烧供热锅炉退出兰州市主城区供热历史,城区采暖季空气质量将出现较为明显改善。
2013年11月1日进入采暖期以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两项燃煤主要污染物日均浓度较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了53.33%、44.29%,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
“一天下来确实很累,但制止一个污染源,心里就会舒服一些;看到一个好天气,就会有说不出的高兴,跟过年一样。”采访时,记者这样记载:不放弃、有信心;不言败、敢创新,是兰州环保人的责任和担当。
环保人忘我工作的精神,同样也激励着本报记者。2013年1月5日晚10时,市生态环境局(原环保局)打来电话,希望记者参加突查电厂排放的行动。本报记者得知后,穿上棉衣,立即赶往,回家时已是凌晨1时。“冬防 ”期间,类似这样的采访,记者已记不清有多少次。
“冬防”期间,类似这样的采访很多,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污染少一些,让蓝天多一些。自2012年至2015年期间,《兰州日报》先后刊发“7家排污企业实施环保整改”“各项举措 展现我们治污的决心和信心”“要用‘辛苦指数’换取百姓‘幸福指数’”“我市空气质量‘三年改善’目标圆满完成”等近200篇稿件。
此外,还先后刊登“为民生计 金城治污市民再享洁净蓝天”“兰州 被誉为铁腕治污的先行者”“治污进入新常态 市民迎来‘兰州蓝’”“用付出、汗水诠释的蓝天与白云”“强力治污现蓝天 兰州甩掉‘黑帽子’”等大型策划稿件近20篇,《兰州日报》通过曝光污染企业、积极宣传我市的治污进展和成效,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
因兰州在治污中取得的成绩,2015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浅蓝”走向“深蓝” 保卫战进入升级版
2020年,我市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细颗粒物浓度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标志着兰州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
“兰州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看到老人在黄河边散步、孩子在公园里追逐嬉戏,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满足和欢乐,自己的心中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市民的幸福指数上去了,我们心里也高兴了。” 采访时,一位老环保人这样说。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蓝天保卫战再传捷报,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记者这样报道,“兰州蓝”由浅蓝走向深蓝,不仅更好地优化了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一种新时尚。“让‘兰州蓝’永驻母亲河上空,让人民群众畅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晒蓝天 展现的是自信与骄傲”“如今,举头常见‘兰州蓝’”等20余篇大型策划报道,在宣传我市改善空气质量的骄人成绩以及市民心中喜悦的同时,还呼吁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低碳生活,呵护来之不易的“兰州蓝”。
“2022年我市空气质量虽实现了历史性达标,但制约我市空气质量持续巩固和改善的短板弱项依然突出,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压力极大。”记者采访时,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武卫红对记者说,2023年,我市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巩固空气质量达标成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让“兰州蓝”永驻母亲河上空,让人民群众畅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记者手记
兰州的天本来就是蓝的,只因雾霾遮蔽。
我市除了有静风频率高,逆温层厚,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扩散条件差等不利因素,还有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的原因,所有这些,都给我市治理大气污染陡增了难题。
无法回避的现状注定兰州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兰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这场再现蓝天的战役称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
兰州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向雾霾宣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严防死守,狠抓冬防,强力控制污染。
有人把治污过程中人们的敬业、团结、拼搏、奉献精神,概括为兰州的“治污精神”,笔者认为是中肯的,这种精神鼓舞着人民,才取得了治污的胜利。
面对成绩,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尽管兰州已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但困难不少,任务艰巨。
记者相信,只要不放弃“治污精神”,不忘初心,兰州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乃至兰州今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精神,一定会让兰州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