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能源央企转型氢能的低碳路线图:从五个关键点入手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浏览次数:1169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绿色低碳的二次清洁能源,具有清洁低碳、来源广泛、高热值等多种优势,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由化石能源为主导向清洁能源过渡,发展氢能可以加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同时对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节能减排、深度脱碳具有重要意义。
 
氢能产业链条广泛,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下游用氢。氢能应用场景涉及工业、电力、交通及建筑等多个领域。随着《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公布,我国氢能产业由初期探索阶段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大型央企能源集团在前期氢能布局基础上,加快推动氢能核心技术研发、产品性能提升与氢能项目落地,打通产业链条,打磨商业模式,抢占氢能产业制高点,实现传统能源企业向现代能源企业的转型。
 
央企能源集团在氢能产业布局上具有诸多共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全面低碳转型,将氢能纳入业务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步入重要窗口期,必须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要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二是依托优势切入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能源企业具有资源、技术、人才及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依靠本身的优势切入氢能产业链,然后向上下游延伸,打通全产业链。以国家电投为例,国家电投以国氢科技为重要抓手实施氢能战略。国氢科技以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为切入点,逐步向上游制储运延伸,培育全产业链自主能力。
 
三是攻关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国外发展氢能较早,在氢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集中表现在氢能产业链技术、材料和产品制造工艺方面。我国在氢能领域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氢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专利和标准输出等方面仍有差距,高性能材料和精密制造部件仍存在“卡脖子”现象。但目前我国自上而下的氢能政策框架体系已经形成,十四五时期正在迎头赶上。
 
四是建设示范项目,产业落地实践。
 
国家规划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武汉、山东、成渝等六个区域产业集群,并开展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河北和河南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和山东“氢进万家”等全国范围内的六大示范区域。各地政府与能源集团联合,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以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助力经济发展为原则推动氢能示范项目建设。如中国石化联合新疆自治区政府建设国内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对炼化企业大规模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五是强强联合,共同合作。
 
氢能产业呈现产业链条长、技术难点多,投资力度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在发展氢能的道路上,多方共同合作、优势互补成为共同选择。例如东方电气与三峡集团合作成立东方三峡基金,重点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华电集团与东方电气合作开展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研究示范等。通过强强联合,共同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与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氢能产业更好发展。
 
氢促会认为,随着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公布,我国氢能战略更加清晰,十四五时期将是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央企能源集团作为能源领域的“排头兵”,承担国家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发展的重任,将氢能纳入业务体系是提升能源安全、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能源央企已经布局氢能业务,覆盖制氢、储氢、输氢、用氢全产业链条,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十四五时期,央企能源集团应加大力度推动氢能业务发展,将氢能与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耦合,以产业规模化推动氢能降本增效,加大绿氢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规模,实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