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西气东输开启“中国天然气时代”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23  浏览次数:494
       西气东输是一场中国能源战略的大布局。它改变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开启了中国的天然气时代。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是我们这些规划者也很难进行准确预测的。”70岁的张国宝回忆说,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规划时,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简称)还要到沿线省市作动员工作去找市场,到后来,各省市都跑发改委来“争气”了。
  作为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张国宝全程参与了西气东输的决策与实施。他表示,西气东输开启了中国的天然气时代。自2004年起,以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全线正式商业运营为标志,中国天然气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
  中国石油刚刚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西气东输》显示,十年中,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累计输送天然气约1800亿立方米,占据了中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的半壁江山以上,沿线近120个城市用上了天然气,2亿多人尝到了清洁能源的甜头。
  “重大工程的规划需要胆略和战略眼光,需要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张国宝说,从最初的忐忑到后来的对外合作落空,再到天然气市场的爆发,西气东输的决策和实施留下了很多宝贵经验。
  东西权衡
  西气东输的“气”,源于一场“找油”的大会战。
  1989年,国家作出了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决策。为尽快寻找中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战场,2万余名中国石油员工走进了塔里木,开启了一场石油大会战。
“找油很不容易”,张国宝说,年轻的中国石油大军日夜鏖战,探到了地下8000米,还是没有找到太多石油。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有大股的伴生气喷出,被浪费掉了,十分可惜。
  彼时,全国只有四川、陕西、北京等少量省市在孤立地使用天然气,而包括上海在内的东部沿海城市还是处在“扛煤气罐”的时代。
  会战进行到第10 个年头,克拉2号油气田获得日产80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之后不断有好消息从塔里木传来,一个远景资源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富集区已为地质专家所掌握。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着手组织西气东输的规划工作,并于1998年派出了工程项目线路踏勘队。
  同年12月,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盛华仁从新疆考察回来,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了一封信,建议国务院专门听取有关西气东输的汇报。
  中国石油在天然气勘探的一系列发现,坚定了国家进行西气东输的决心。2000年初,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了西气东输的论证会,张国宝带了一张东海地图去参会。
  “为什么要带东海地图?”张国宝说,因为当时也有研究说东海有油气,在下决心开展西气东输之前,应该对东海天然气的勘探形势作客观评估才能对历史有所交代。
  彼时,东海的油气开发正处于焦灼状态,探明量并没有落实的数字,对外合作勘探外方也在退出,还受到日本领海争议的掣肘。而塔里木盆地已拥有近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地质储量和约3000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
  汇报得到了朱镕基的肯定。同时汇报会也明确了,西气东输是“东西双赢”的工程,是符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
  但质疑之声仍然存在:资源有没有那么多?市场有没有那么大?长输管道的上游天然气资源须满足稳定供应30年,塔里木盆地的储量能满足吗?
  项目在质疑声中推进。2000年3月25日,西气东输建设领导小组成立。2000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工程项目立项。
  2001年底,《西气东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报告指出:“稳定供气30年的资源基础是可靠的。”
  合资夭折
  “西一线开始是奔着建成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合资项目来执行的。”张国宝回忆,工程立项时,朱镕基在会上说工程可以全线和国外有经验的大公司合作。他说气源是中国的,市场是中国的,两头都在我们手里,但这样长距离大容量的管道建设我们没有经验,采取合资形式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
  中国政府和中国石油在对外合作中拿出了足够的诚意:“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放、全面对外合作。
  2000年底,中国石油遍发“英雄帖”,邀请外资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引发了强烈反响:90家公司索取了招商邀请书,19家国外著名企业通过了资格预审。
  正式的谈判从2000年7月12日开始,当时还专门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据张国宝回忆,谈判持续了两年,大小谈判上千次,个中五味杂陈,意味深长。
  最终,包括壳牌、BP(英国石油),俄罗斯天然气集团等国际投资集团与中国石油签订了对外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中国石油、国际投资集团和中石化将分别拥有项目50%、45%和5%的权益,项目合作期限为45年。后来又在三家中选定壳牌公司作为合作方。
  “你们是否听过‘大’字的故事”,张国宝回忆道,当时有传闻要实行内外资企业税收统一的国民待遇。外方随即要求财政部澄清传闻。财政部出具证明,如果将来税制发生大的变化,将会采取一些措施,不会对项目产生实质性影响。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外商看到“大”字的翻译很疑虑,并要求做出量化的解释,究竟多少变化算大?财政部拒绝出证明,只好由发改委出安慰函,把“大的”翻译成了“DA”,并不意味着会发生实质性变化,才勉强被外方接受。
  但框架协议的签订并没有满足外资的“胃口”。 外商又以收益率低向中国石油讨价还价,并要求加入中下游市场开发。
  然而,当时天然气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如果要达到外资要求的回报率,只有通过提高天然气价格,但终端用户和政府都不会答应。
  事实上,直到现在中国的天然气价格都没有按市场价放开,中国石油的天然气板块在去年之前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框架协议签订后,外商对于回报率一直在讨价还价,谈判持续了两年,2004年8月,中国石油终于宣布中止对外合作协议,外资集体撤出。中国石油独立担纲起投资高达1400多亿的工程建设。
  “每个谈判者都要维护国家最大利益,如果合资是最大利益,那我们肯定要走合资;如果不是,为何还要合资?”张国宝说,西气东输诞生于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政府当时明确不向工程投资,完全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中国石油表现了足够的担当。
  虽然招商没能实现对外合作,但在西一线的建设中,中国石油还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实施,先后开展700多项科研攻关,同时邀请了多位外国监理进行工程监督,保证了管道建设的国际水准。
  迈入天然气时代
  2004年12月31日,全长4380公里,从新疆到上海,横亘10个省市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向东部地区商业供气,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但是,中国石油开始时“找市场”却并不容易。据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沿着管道线从甘肃一直往下跑,到各地去给当地政府和企业讲天然气是什么,天然气如何利用,“吃了很多闭门羹”。
  当时中国石油和省市签订的是按国际惯例的“照付不议”合同,很多省市不敢签——他们怀疑产量能否满足,也担心自己的消费能力能否接受天然气的价格。并对“照付不议”的说法提出质疑,其实这是“Take off pay”的翻译用语。然而,西气东输只运营了两年,很多省市就开始后悔当初没多要气,或者气要少了,“西气东输很快激发了中国的天然气市场。” 张国宝坦言。
  来自中国石油《西气东输》专题报告的数据:2004至2013年,中国天然气年消费量由415亿立方米增长至1676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6%提高到5.9%。其中,2003年,西气东输管道输气量仅8836万立方米,2012年已跃升至342亿立方米,是十年前的380倍。
  尽管如此,中国天然气依然处于短缺局面。目前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31.6%,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天然气新增需求还要依靠进口支撑。
  资料显示,中国很早就开始了从西部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前期工作,但一直没有突破,直到西一线投入商业运营后,才抓住了机遇,决定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如今,以西一线为发端,西二线成为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通过西气东输管线累计进口中亚天然气超过730亿立方米,其中2013年中亚进口气占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6.5%。
  “以中亚天然气为气源的西三线将于2016年建成投产,四线、五线工程都已经在规划中,”在张国宝看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挑战巨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将达到3500亿立方米以上。作为国家气脉,西气东输工程仍将快速发展,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经济输送动力。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