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创新技术 » 正文

创新性技术引领“十二五”油气勘探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4  浏览次数:789
      编者按:全球石油工业的发展表明,工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伴随着全球油气储产量的快速发现及地质认识的飞跃。近年来高精度三维地震、旋转导向、水平井多级压裂等工程技术进步,引领了全球第四次石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能源的格局。实践证明,创新关键工程技术是高效勘探的保障。今年是中国石化“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勘探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为了保障勘探目标更好地实现。期待油气勘探领域能持续加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为油气大发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 以来,油气勘探领域为了更好地获得地下资源,他们针对陆相隐蔽油气藏、海陆过渡相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和海相岩溶缝洞型油气藏、礁滩相油气藏地质特点,开展五项关键技术攻关,即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储层识别描述与预测技术、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提高单井产能储层改造技术等。工程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隐蔽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勘探、海相油气藏勘探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全面提升,提高了东部探区隐蔽圈闭识别与描述的精度
      东部富油凹陷是中国石化增储稳产的主力地区。
      “十二五”期间,以济阳坳陷为重点,油气勘探领域加大了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力度。资料采集技术上,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全面应用;在圈闭识别及描述技术上,以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正演模拟为核心、以储层预测为手段,形成了砂砾岩体、浊积岩体、滩坝砂体、河道砂体隐蔽圈闭描述技术系列。
      比如滩坝砂体圈闭描述技术,形成了古地貌恢复、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测井解释技术、油层改造技术四步法滩坝砂体勘探评价技术,滩坝砂钻井成功率由61%提高至86%。
      总体上,科研人员利用高精度资料采集及处理技术、圈闭描述技术,对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地质规律有了新认识,也让他们的勘探部署思路有了新变化。
      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开创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新局面
      黄土塬地震技术攻关,关键是攻克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中的去噪技术难关。
      针对黄土塬黄土覆盖厚度大、地形起伏高差大、表层结构变化大、低降速带厚度大、高速层顶界面横向变化小等特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折射波及多次、低频散射、面波发育、原始记录的信噪比低等问题,科研人员在黄土塬开展地震采集试验攻关,摸索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地震采集方法:野外采集时采用较高的覆盖次数提高深层资料信噪比,确保成像精度;用多检波器组合压制环境噪声,并采用较高的覆盖次数,进一步提高资料信噪比。
      在具体工作中,他们进行低速带测定、选择最佳井深、药量激发方式试验,通过点、线试验,确定不同地表条件、地质条件下的激发、接收因素,选取适合该区最佳的采集参数,获得最佳的采集参数和采集效果。
      在地震资料处理上,他们加强处理工作和解释工作的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对比试验,采用层析静校正方法统一计算全区的静校正量,选择平滑的浮动基准面进行静校正量分解,在浮动基准面上进行速度分析和叠加,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摸索出的技术方法,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规模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镇泾区块,科研人员过去认为其断裂不发育,通过三维资料解释后,他们发现喜山期断裂非常发育,成排成带分布,相互交切,对油气运聚调整和储层物性改善有重要影响。利用黄土塬三维资料,他们有效地指导了勘探部署,加快了储量整体探明,“十二五”新增探明储量1.7亿吨。
      提高单井产能储层改造技术有新突破,助推了重点勘探领域新发现
      科研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碳酸盐岩油气藏超深层-超高温、超深水平井分段酸压技术。如针对碳酸盐岩油气藏酸液体系耐高温剪切黏度不够高、酸蚀穿透能力低、携砂能力差、酸压工艺不完善导致的不能有效沟通油气储层区超深水平井分段酸压技术等难题,形成了超深层超高温碳酸盐岩油气藏深度酸压技术,提高了塔里木、四川盆地塔中北坡、川西、川东北等重点油气突破区带碳酸盐岩油气藏单井产能。
      初步形成了致密储层油气藏提高产能的试气工程工艺技术。如针对川西地区致密储层特征,侏罗系形成了多级多缝酸压技术;须家河组形成了混合水压裂和复合改造技术。侏罗系多级多缝酸压技术,现场水平井分段数达到11段,分段能力提升至20段。须家河组混合水压裂和复合改造技术在新盛1井试验,试气产量由憋井求产6365立方米/日增至4.9万立方米/日,实现了新盛构造须二气藏储层改造技术的突破。
      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了中西部大盆地深层钻井效率
      以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超深井钻井提速技术为例,科研人员针对深层超深层高地应力及膏泥岩蠕变速率引起井壁失稳,致钻井复杂时效长;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易漏失,致钻井时效短;沙井子组含砾砂岩、开派兹雷克组火山岩,致钻井速度慢的一系列难题,开展超深井钻井提速技术攻关,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井身结构及井眼稳定控制技术,研发的高效堵漏材料及防漏堵漏技术,基本形成了配套技术系列,平均钻井周期由“十一五”的154天下降至“十二五”的115.5天, 平均钻井周期缩短15.2%;机械钻速由“十一五”的18.9%提高至“十二五”的33.3%,平均机械钻速提高14.4%。
      复杂储层识别、描述与预测技术取得新成果,形成了西部叠合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识别关键技术方法
      “十二五”期间,科研人员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构造带开展技术攻关,基于响应异常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储层井旁地震道分析,建立各区缝洞型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如塔中北坡中-下奥陶统内幕鹰山组、蓬莱坝组储层地震识别模式为:规模缝洞型储层引起“串珠”状强振幅反射特征,振幅强度受缝洞体的规模和物性影响;小规模缝洞型、孔缝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引起杂乱反射特征,信噪比降低,杂乱程度及振幅强度受储层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影响;储层欠发育区表现为弱振幅连续反射特征,信噪比相对较高。其他地区如顺西区块、卡1区块,也建立了相应的储层地震识别模式,指导了塔中北坡顺南4、顺南5井的突破。来源:博燃网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