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月庆华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审准后,近日又有消息传来,另一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内蒙古呼伦贝尔华能伊敏煤电公司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SNG)项目取得国家发改委路条,成为近14个月以来第五个经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复的煤制天然气项目。
虽然煤制天然气项目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国内许多能源企业对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投资积极性很高。然而短期看,煤制天然气毕竟还只是市场上的一个配角。对企业而言,厘清国家政策动向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避免盲目投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煤制天然气战略性大于经济性
日前,石油和化学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志光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家角度讲,国家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调控更侧重于社会效益,而非项目本身有多大的经济性。”
从煤化工角度看,在煤炭的各种清洁转化利用方式中,煤制天然气的转化能量效率是唯一超过50%的利用方式;煤制天然气单位热值水耗基本上只相当于煤制油的1/2,相当于煤制甲醇、二甲醚的1/4,煤制天然气项目与其他煤化工项目比较,耗水量最低,这对于我国西部缺水富煤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条件。
从产品角度看,煤制天然气生产的是一种能源产品。在国内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发展煤制天然气比其他煤化工路线更具特殊意义。
按照业界普遍认同的预测数据,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量约为3000亿立方米,而国产天然气量只1500亿立方米左右,届时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能达50%。刘志光说:“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角度讲,必须搞一部分煤制天然气,作为天然气资源的重要补充。”但发展煤化工毕竟投资大、代价高,所以应量力而行,要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合理确定产业规模,避免盲目发展。刘志光认为:“到2020年,煤制天然气产能达600亿立方米应是适宜规模。”
同时,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也给出提醒,煤制天然气重心应该放在煤的转化利用上,即高效清洁利用已采出的有限煤炭资源。若太过着眼于天然气的市场供求,势必将促使加大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这与减少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新疆和蒙东成布局重点区域
目前,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的五个项目为:大唐国际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40亿立方米/年;汇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16亿立方米/年;大唐国际辽宁阜新40亿立方米/年;庆华新疆伊犁市伊宁县55亿立方米/年;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40亿立方米/年,大都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
刘志光说:“煤制天然气项目应重点布局在新疆、内蒙古东部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煤炭难以外运,煤价较低;因拥有西气东输管道,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具有先天的运输优势。”
宋智晨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应当在地域上进行严格的限制。首先,在煤炭分区上煤炭调入区应严禁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煤炭调入区的煤炭资源应当用来保证区内能源的供给,而不是用于发展煤化工;其次,在环境薄弱的地区应严禁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因为煤化工项目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因而在环境条件不允许的条件下不应当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
此外,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国家也可以考虑在其它地区适当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如在远离西气东输气源地的华东地区,作战略储备或补充用都是可以的。”刘志光建议。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专家刘毅军教授也给出建议,在山西这样的地区适当发展煤制天然气,对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更大拉动作用,尤其可以开拓其中低品位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渠道。当然也可以缓解山西由于大量运煤造成的地面交通压力,降低煤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