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我专家首次定义"可燃冰"成矿带的上界面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12  作者:《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223
8月3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宣布,该所栾锡武研究员根据大洋钻探资料和鄂霍次克海实际调查资料,在系统论述地球深度生命现象、地壳中的甲烷起源、甲烷地球化学过程等基础上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为硫酸盐还原—甲烷厌氧氧化界面。这是首次对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进行明确定义。

  栾锡武指出,这一界面一般存在于海底以下几十米至上百米,通常情况下不可能用传统重力取样的方法采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等气体和水结合形成的一种冰状固体物质。它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室模拟获得,后在上世纪60年代由苏联科学家首先在陆地上发现,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在海洋中发现了这类物质。随着对水合物调查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相信,以其在地球上的巨大资源储量,将来有可能成为油气的替代品。

  实验室合成试验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需要满足低温、高压的外部条件。由于温度、压力条件的限制,在自然界中,水合物只存在于一个由温度、压力条件构成的水合物稳定带内。在海洋环境中,海底以下,随着深度的增大,压力增大,温度升高,当到达一定深度时,水合物将不存在。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的上界面一般被笼统地认为是500米以下的海底。随着生物学家介入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研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水合物的形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微生物参与甚至是微生物主导的过程。(记者王建高 通讯员刘洋)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