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国土部第二轮页岩气招标结果公布,19家企业成功挤入国内天然气市场;
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明确2015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超过2300亿立方米;
还是1日,北京和徐州分别宣布上调当地管道天然气(不包括管道液化气、压缩天然气)居民用气销售价格……
所有迹象都表明,新一轮的天然气定价改革已迫在眉睫,“如果现在不调价,那么一旦新的价改方案实施,北京将面临天然气大幅涨价的尴尬局面,毕竟2010年上游涨价时,我们这里就没动”,6日有北京燃气行业人士无奈地说。
更尴尬的局面是,随着国家鼓励天然气的相关使用政策出台,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正快速攀升2010年时仅15%,到2015年将飙升至35%;然而国内气价长期处于低位,这使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等进口企业不得不面临每年数百亿元的气价倒挂亏损。
“长期亏损的生意肯定没人愿意做,但天然气比石油更关系老百姓的生计,因此政府在调整气价或进行气价市场化改革时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但改革就总比不改要好。”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高层说。
气价改革,无疑对市场相关各方产生了极大的促动:10月31日中海油一次性与跨国石油巨头BG集团签署了协议,斥资50亿美元连续20年每年采购5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中石油、中石化更是历兵秣马在全国各油田筹备增产措施;甚至连北京控股(00392.HK)也宣布,斥资4172万向母公司北控集团收购燃气业务,并计划向燃气等方向转型。
倒逼下的改革
1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与俄罗斯副总理、俄方代表德沃尔科维奇在莫斯科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此次会晤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尽早实现俄气南下供应中国,然而却无果而终。
“难题还是价格,双方的差距太大为了尽早达成一致,蒋总(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甚至亲自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进行了长达4小时谈判,但还是没有结果。”一位参与中俄天然气谈判的中方代表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俄气通过西伯利亚,经东北输往中国内地市场的计划早在十年前就在中俄两国政府首脑的共同推动下达成一致,然而俄方希望供给中国的天然气能够与其供给欧洲的价格保持一致,但这却是承担进口任务的中石油所无法承受的。
据了解,2011年以前俄气西向欧洲诸国的供气价格大约在350美元/千立方米,由于德国等地油气资源匮乏,且经济实力较强,因此这些国家对俄气的价格没有异议;然而这却是中方所无法承受的。
“350美元/千方,相当于2.2元人民币/立方米,这应该还只是俄方出口到岸价,之后还有我国境内数千公里的管输费用,这些成本都需要中石油自己承担,可中石油最终的销售价格肯定无法覆盖这些成本”,上述中石化经研院高层说。
以广东为例,目前其天然气门站销售价格为2.74元/立方米,终端零售价更达3.5元/立方米附近,这已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的天然气销售价格了。
但是如果中石油以俄方提出的价格进口俄气,那么等到这些资源运至广州时,它至少将承担1元/立方米左右的亏损,而俄方承诺将供应中国的天然气量是每年700亿立方米。
“因此,自2009年以来中俄天然气谈判就一直纠结在进口气价上。为了减少亏损,中石油只能将进口俄气的日程一拖再拖”,那位参与中俄天然气谈判的中方代表坦言。
息旺能源数据显示,自2010年西二线进口中亚天然气以来,中亚天然气到达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的进口价格就开始一路攀升,从2010年下半年均价1.65元/立方米直至今年上半年的2.6元/立方米。再经过8600公里的长途管输,仅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在西二线供气上就将亏损300亿元以上。
因此,据新华社报道,在第九轮会晤后,王岐山就表示,在天然气领域,中俄双方进行了坦诚沟通,明确了彼此有什么,要什么,增进了理解和信任,为下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从中国有购买力市场需求出发,优先推进东线管道合作,积极研究西线一体化合作。
然而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公布,中石油却拖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