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上油气输送的“大动脉”,海底管道被喻为海洋油气生产系统的“生命线”。然而,海底管道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等显著特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海洋油气开发能力。因技术装备落后,我国海底油气管道工程起步比国际晚了30多年,直到1985年才用浮游拖拽的“土方法”,在渤海湾西南部的埕北油田建成了国内首条应用于海上油气开发的海底管道。
海底并非一马平川,海山、海丘、海沟复杂交错,海底管道内部输送介质多为高温高压油气,外部面临风浪流、台风、内波、泥沙迁移、地质断层等极端海洋环境及恶劣地质条件。随着水深的增加,海底管道承受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要确保海底管道在20年乃至更长的服役过程中保持安全稳定极具挑战。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海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对海底管道工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据中国海油海油工程安装分公司副总经理贺辰介绍,经过海洋油气工程建设者近40年的持续攻关,我国已成功突破稠油及高凝油长距离多相混输、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管道设计安装等技术难题,具备了在中国全海域自主进行海底管道工程建设的能力,建成了集设计、建造、安装、应急处置及维保于一体的完整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体系,培育形成了高度自主化全产业链条。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依托重大工程项目,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持续加大原创性技术攻关,铺管作业能力实现全面提升,累计铺设海管超1500公里,最大作业水深1542米,实现从浅水向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超过10000公里,首尾相接相当于我国从最南到最北直线距离的近2倍,铺设规格实现了从2英寸到48英寸海管的全尺寸覆盖,涵盖了单层管、双层管、复合管、子母管等国际主流全部类型,铺管技术及装备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装备技术体系完整性等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