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冰火两重天!记者高温下“亲密接触”-162℃液化天然气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8  来源:温州网  浏览次数:609

  讯(记者 陈克力 摄影 黄卫东)在夏日室外30多℃的高温天气里,与-162℃的液化天然气“亲密接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8月27日上午,温州网在场直播组走进市中LNG(液化天然气)气源站,实地体验液化天然气充装和卸液工作。

 

  充装环节——

  液化天然气很“冻人” 稍有不慎会被冻伤

  出伏后,温州的天气依旧“热情”高涨。上午9时许,室外温度已经飙升至30多℃。记者换上长袖防静电工作服、安全帽,跟随市中LNG站站长黄涛前往该站生产区。

  进入生产区前,必须要除去身上可能携带的静电。在一处静电消除仪前,所有进入生产区的人员需要双手按在仪器上,直至代表静电消除的绿色指示灯亮起,方可通过。据介绍,如人体携带静电进入生产区操作相关设备,可能产生引爆液化天然气的最低能量值,从而引发事故。

  来到充装区,记者被一缕缕“白烟”萦绕的大钢瓶吸引。黄涛介绍,这些钢瓶的专业名称叫杜瓦瓶,每个重达110公斤,充满液化天然气后,最终重量可达180公斤。记者现场看到充装工作人员熟练的挪动这个庞大的杜瓦瓶,在征得允许后尝试挪动,不料却难以“动其分毫”。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移动杜瓦瓶的工作,每5分钟左右就要进行一次。一次完整的液化天然气充装,包括杜瓦瓶外观检查、充装设备固件检查、装管等环节。特别是装管和拆管环节,管道的表面温度为-162℃,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戴着耐-192℃的耐低温手套和防喷溅面罩进行操作,工作强度大的同时,也面临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可能会被严重冻伤。

  黄涛介绍,市中LNG气源站目前共有2个充装位,如全天候运行,可充装15吨左右液化天然气。随着温州液化天然气需求的日益增加,该站已新建2个充装位,不久后将投入使用。

 

  卸液环节——

  像一场“持久战” 高温室外需蹲守4个多小时

  清晨7点多钟,运送液化天然气的槽罐车早早进入市中LNG气源站“卸货”——把液化天然气送进站内储罐。这个过程,正是液化天然气的卸液环节。

  卸液并非将液态天然气像水一样灌入容器这么简单,而是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一次卸液的过程往往像一场“持久战”,时间长达4个多小时。

  那么,卸液的原理是什么?黄涛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加强槽罐车内液化天然气所处环境的气压,再降低站内储罐的内部气压,利用高低气压差,把液化天然气“推”到储罐里。

  记者现场看到,从槽罐车连接处共有3根管子,其中两根因为低温结霜,中间一根呈现正常状态。为此,黄涛表示,这正是液化天然气加压的过程,“槽罐车内的液化天然气首先要送入增压器,气化后的天然气送回槽罐车,再由槽罐车送入储罐。”这样“一波三折”之后,液化天然气就可以顺利进入储罐进行储存。

  卸液过程中,负责输送液化天然气的管道是否密封,关乎安全大事。因此,在4个多小时的卸液工作中,需要有专人专岗进行监护,对有疑似漏气的易泄漏点,要进行测漏等排查。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记者使用测漏仪对管道法兰、阀杆进行检测,未发现泄漏情况。据了解,如有异常,测漏仪中的数值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如果显示超过500ppm,那么就表示该处存在泄漏,需要紧急进行处理。目前,市中LNG气源站共设有储罐12个,每个规格为150立方,最大储存量可达640吨,完全气化后可供市区使用3天。

 

  实地感受——

  “冰火两重奏”下的考验

  炎炎夏日,作为燃气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穿着长袖长裤,佩戴厚重的安全帽和防喷溅面罩。仅穿上这些装备站在室外,记者便能感受到阵阵闷热由内而外散发开来。

  观看体验充装和卸液过程中,更是要近距离接触-162℃液化天然气这种危险的深冷液体。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充装过程中装管和拆管过程,有低温“白气”喷出,充装人员依然能够精细操作,充满一瓶送走一瓶,着实令人钦佩。

  高温天里,正是这样一位位燃气人不断的坚守,给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送去源源不断动能,为城市用气安全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