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如何缓解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16  来源:中国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621

       时间已进入2019年第三季度,冬季保供再次成为业内各方关注的议题。上个冬季,中国国供应形势相对平稳。随着2019年消费增速的回落,以及国家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逐渐落地,似乎未来一段时间已不会再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但事实真会如此吗?

  回顾2017-2018年采暖季,从业者还心有余悸。2017年底,一张原载于《中国青年报》的河北某小学学生被迫在室外学习,靠晒太阳取暖的照片被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转载,让中国的“气荒”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LNG现货价格也随着中国各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大规模紧急采购而应声大涨。

  形成“气荒”的原因早已有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既有未落实资源就超计划“煤改气”的原因,也有土库曼斯坦供应异常的因素,既有经济稳中向好利用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有入冬前下调门站价格的刺激作用,还有气候相较往年较为寒冷的不利情况,本文不再一一赘述。而在同一个采暖季,远在欧洲的英国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也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应紧张,供需矛盾一度十分严峻。

  面对“气荒”,中英两国的应对方式有很大区别: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几乎都被调动起来,动用了相当的行政资源,包括强制性的限制甚至停止工业用户的供气,由政府主导出面打通管网瓶颈,设法发挥华南地区相对富裕的储运设施能力,通过减少南下气量增补华北地区的供应。而英国则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气荒”悄无声息地化解掉了,其过程中丝毫看不到政府的影子,甚至连能源监管部门都没有介入。为了更好的借鉴英国通过市场化机制化解“气荒”的经验,我们特别将此过程复盘,并具体分析不同市场参与者在期间的应对措施。

  1英国市场机制概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开始对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将管网(包括输气和配气)从产业链剥离并成立独立的管网公司,独立后的管网公司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向所有市场参与方进行无歧视公平开放。同时,监管部门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参与开采和销售业务,并率先开放大型工业用户直接在批发市场购气或自主更换供应商,之后又允许中小型工商业用户自主更换供应商,并于1998年全面开放包括终端居民用户的零售市场。

  伴随着这些改革措施,英国的供应商数量,从改革前由英国公司(British Gas) 独家垄断发展到今天的70多家,并形成有近100家的贸易商、生产商、大型工业用户、银行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批发市场(National Balancing Point – 即“NBP”)。批发市场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参与者根据供需关系决定,产品包括当日交割的现货合同,以及在将来不同时间点交割的远期合同(均为标准化产品)。不同的公司可以根据风险管控需要,选择不同的产品。通常情况下,大型工业用户由于有专业人员跟踪分析市场,多倾向于选择浮动价格,并根据市场变化决定是否锁定价格风险或改用其它备用燃料。中小型工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则基本上选择通过某一供气商,锁定在未来一段时期 ( 通常为一年) 的气价,而供气商也会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批发市场锁定一部分或全部价格风险。

  2英国“气荒”的发生和影响

  2018年2月底,欧洲大陆遭遇来自西伯利亚百年一遇的寒流。在之后的10余天里,欧洲需求急速攀升。由于时值取暖季末期,欧洲大部分储气库库存普遍偏低,无法及时补充气源,欧洲各国均出现了阶段性的供需失衡。

  与寒流同时到达的暴风,还导致英国北海部分气田发生故障,上游向NBP市场的供气量减少,供需缺口逐渐加大(见图1),这无疑导致本来已经严峻的局面雪上加霜。2018年3月1日,英国国家管网公司(National Grid)发布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供气系统严重短缺的预警。


图1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国北海产量

  因为供需平衡被打破,NBP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由0.55英镑/英热单位左右,快速跳涨至约3.7英镑/英热单位(见图2),涨幅近7倍。


图2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国需求及现货价格

  3英国的应对措施

  由于有英国拥有发展多年较为成熟的市场,当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所有市场参与者包括上游生产商、中游贸易商、大型基础设施(如储气库,LNG接收站和长途运输管线等)运营商及下游的大型用户均能根据透明的市场价格信息,自主做出对自身最佳的决策。

  1. 资源侧

  (1)供应商/贸易商

  由于正执冬季,英国生产已处于高负荷状态,基本不具备增产条件。因此英国的供应商和贸易商普遍从LNG资源和欧洲大陆的储气库资源方面着手。

  在LNG资源方面,由于当时亚洲LNG价格高于欧洲价格,欧洲LNG接收站接货量相对较少。2018年2月底,各接收站普遍库存较低,基本仅剩用于维持设备低温的库存,原计划在当年4月亚洲进入淡季后重新接货。但当英国现货价大涨并超过亚洲LNG 市场2018年3月的远期价格时,许多接收站和其背后的贸易商抓住商机,果断将仅存的部分库存在英国现货市场高价卖出,并改变航运计划,将原本计划2018年3月份发到亚洲的LNG资源转发欧洲。贸易商的套利行为直接增加了欧洲市场的供应。如图3所示,英国LNG接收站的供气量从寒流前的500万立方米/天左右迅速升至8500万立方米/天。


图3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国LNG气化量

  在欧洲储气库资源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和法国储气库的供气能力约占其市场总体的20%,远高于英国3%的比例。但在此次事件中,虽然英国自身的储气库出气能力有限,许多贸易商通过英国与荷兰、比利时的海底跨境管网,全力将欧洲大陆储气库剩余库存运往英国,以获得更高的销售利润 (见图4)。由于欧盟不少国家已经开展了市场化改革,相关价格机制完备,所以尽管当时的寒流也造成欧洲大陆的供气偏紧,但将自身有限的库存调往英国的市场行为,并没有引起任何争议或国家间的纠纷,也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充分按照市场原则优化了资源的流向。


图4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荷兰、比利时-英国海底管道进口量

  2. 消费侧

  1)可中断用户

  (1)燃气电厂

  由于现货价大幅上涨,燃气发电成本超过燃煤发电成本,电力公司启动原本因为经济性差而闲置的燃煤电站,停掉等量的燃气电站,并将原本计划用于发电的在现货市场高价卖出。从图3可以看出,尽管电力市场的需求因为寒流大幅上扬,在需求缺口最大的2018年3月1日和3月2日,英国总体用于发电的气量,比寒流前减少了约3000万立方米/天。


图5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国燃气发电用气情况

  (2)大型工业用户

  由于燃气成本已经高于燃油成本,许多大型工业用户如炼油厂、化工厂等改用储备的燃料油来满足生产需要,并将剩下的在现货市场卖出获利。尽管大工业用户在2018年3月1-2日的需求只比寒流前减少了约3百万立方米/天左右(见图6),但对于本来已经紧绷的供应系统来说是“雪中送炭”。


图6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国大工业用户用气情况

  上述市场行为在为企业创造额外收入的同时,也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货市场的短缺情况,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2)终端居民用户

  由于终端居民用户的气价通常都是提前一年锁定的,因此短期的价格剧烈波动对终端用户并没有直接影响。除专业媒体外,大众媒体对这次“气荒”的报道很少。对绝大部分公众来讲,这次“气荒”好像从未发生过。

  3. 储运设施运营商

  在充分市场化的机制下,储运设施运营商(例如National Grid公司或储气库运营公司)通常只负责根据合同委托其运输/储存的供应商或贸易商等市场主体“指定”安排运行,并向所有市场参与者发布详尽的运行信息。因此,参与应对“气荒”的,更多是生产商、销售商、贸易商和下游用户等市场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已进入采暖季末期,在寒流到来之前英国储气库原本已调整至注气流程。但随着寒流逼近,各供气商和贸易商结合气象预报信息和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判断,及时暂停了注气并安排储气库进行注采转换,从而在用气需求最高的几天,实现了超过8000万立方米/天的采气量。寒流过后,各储气库又再次迅速完成注采转换恢复注气。英国现货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涨,为储气库提供了足够的套利空间,从而使其有限的储气库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短期内实现了两次注采转换,为有效化解“气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7 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国储气库注采气量

  4. 市场监管机构

  在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处于“气荒”中的英国市场波澜不惊,没有任何企业或居民用户的供气被强制中断,在寒流过后现货价格迅速回归到之前的水平(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行为都是企业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而采取的自发行动,没有政府或监管部门对其施加任何压力,政府也未因为批发市场上价格的短期跳涨而采取强制干预措施。事实证明,欧盟所推动的一体化的能源市场,完全有能力通过其完善的市场机制自主化解此类供应挑战。

  4参考借鉴

  目前中国已迈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即通过成立国家管网公司彻底实现跨省长输管道的输销分离。英国的经验或许可以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要真正实现市场化下的“X+1+X”模式,仍需要诸多配套机制:一方面,目前中国的输销分离并不彻底,省网和城市燃气管网的第三方准入并未出台明确意见或时间表。另一方面,中国仍缺少市场化定价机制,当前的上海和重庆交易模式无法形成各方普遍认可的标杆价,也没有针对可中断和调峰需求的定价机制(由于储气调峰价值无法体现,国内储气库往往没有根据供需形势配合调整注采的积极性)。在形成真正的多样化标杆价格前,上下游各方之间在定价合理性和日常运行协调的过程中存在多重矛盾,政府机构仍将不得不长期扮演“协调人”的角色,以平衡各方利益。此外,管道等基础设施的能力释放准则尚不明确,相应的一级和二级交易市场并未建立。

  2019-2020年采暖季即将到来,中国的供需平衡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第一,按照历年的气象规律,冷、暖冬往往交替出现,连续出现暖冬的概率相对较低;第二,年初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恢复向俄罗斯出口,今年冬季其向中国供气的稳定性将再次经受考验;第三,受2018-2019年冬季供应相对稳定,以及2019年消费增速放缓的影响,各级政府和大型用户对冬季保供可能出现盲目乐观心理和观望情绪;四是,无论年内能否挂牌,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已箭在弦上,而资源、批发、下游零售等各环节与独立管道运营公司的运行协调机制尚未经过检验,管网公司也将更多地从自身运行安全角度出发,控制其运行调节空间(如管存波动容忍度)。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充分性和紧迫性,是我们从2017-2018年中英两国“气荒”的对比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