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国家能源局:用创新方式推动页岩气开发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08  作者:无  浏览次数:394
作为最清洁的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对中国能源的清洁化转型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新能源无法替代的。
  
  从2006年以来,国内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山西、陕西、吉林、辽宁等省份先后提出“气化”战略,并积极铺设省内天然气管网,在能源清洁化方面不断摸索。以天然气(煤层气)逐步代替大量使用的生活用煤,将大幅减少污染排放。
  
  不过中国“缺油少气”,随着消费的增长,天然气进口大增,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急速上升。2007年时对外依存度仅为2%,之后快速飙升,2009年5%,2010年11.8%,去年24.3%。今年前7月已达28%,业界预计今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超30%。天然气供应安全成为能源结构转型中的一个担忧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仅为4.6%。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例则为24%,中国仅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强。中国如何解决提高天然气占比与对外依存度不断飙升的问题?“十二五”期间页岩气开发的侧重点在哪里?如何实现西部天然气产地与东部、南部市场之间的有效连接?今年9月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
  
  胡卫平在能源系统工作多年,熟稔油气领域,一直积极推动国内天然气及LNG(液化天然气)应用,鼓励建设天然气调峰电厂,长期站在能源清洁化转型的第一线。在成稿前,记者获悉胡卫平刚从副司长任上退休,继续担任非营利组织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秘书长。
  
  页岩气要体制创新
  
  最近中海油宣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也频频在国外收购页岩气、页岩油资产,有观点认为其目的之一为国内页岩气大开发积累经验、技术,对此您怎么看?
  
  胡卫平:尼克森公司确实有页岩气资产。不过从收购角度而言,我认为中海油的收购,是从资产角度进行的收购。中海油收购的是一个资产包,不能单纯说是为了页岩气收购尼克森。
  
  日报:美国页岩气开采非常成功,受益于此,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中国价格的七分之一左右。国家能源局今年3月份颁布了《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您认为“十二五”页岩气开发的侧重点在哪里?
  
  胡卫平:《规划》是以能源局为主制定的,《规划》颁布主要是表明中国页岩气开发提上日程,国家有了正式的安排,页岩气开发将就此拉开序幕。我认为“十二五”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摸清家底;第二是做好技术准备。
  
  现在中国页岩气资源储量、地质结构、埋深等问题仍然不清楚,需要进一步开展细致的调查和评估。
  
  从长远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非常规天然气、特别是页岩气,首先要保证掌握自主技术。
  
  尽管美国的页岩气开采成功,技术成熟,但美国地质结构、资源特点与中国差别很大,中国需要一定时间找到适应自身地质特点的开采技术。同时,美国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转让费非常高。
  
  因此,《规划》强调要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把知识产权握在手里,中国在开发页岩气方面就会主动很多。这些工作做好了,页岩气的开发也就成功了一半。
  
  国内页岩气第二轮招标已经启动。美国页岩气的成功有赖于几千家中小企业的坚持和技术突破,国内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民资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一些民营企业也跃跃欲试,想在页岩气开发中大展拳脚。你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公司在页岩气开发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胡卫平:美国的页岩气开发,从最开始的勘探开发,到产量增长,再到大规模开采以至改变能源结构,都是中小企业在做。美国大型油气公司,长期以来对页岩气不屑一顾。
  
  但是美国崇尚新的、好的事物。大公司看到页岩气攻克了技术难关,具有市场价值后,才转而收购中小公司,纳入自己的版图。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大公司只是个壳,真正操作的还是那些崇尚创新的中小型公司。
  
  国内油气资源区块传统上采取登记制,多数资源由“三大油”登记,连“四小”(中信石油、中化石油、振华石油、珠海振戎)都没有。矿权登记之后,大企业对登记区块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不一定感兴趣,登记制又缺乏退出机制,久而久之就僵化了。资源都登记在几家石油企业手中,但开采活力却不足。
  
  页岩气第一轮招标,邀请竞标的企业范围太窄。第二轮页岩气区块招标进行了调整,参与企业的范围扩大了。只要符合条件、具有油气勘探资质的企业都可以参与竞标。中外合资,中方控股的企业也可以参与。门槛低了,进入的企业多了,有利于形成更加灵活的机制。
  
  《规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创新的方式推动页岩气开发,打破原来的、老的、僵化的开发模式。
  
  输气管道将密集建设
  
  日报:此前有报道称,《天然气“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要达到7%~8%,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4.6%。您认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有难度吗?
  
  胡卫平:《天然气“十二五”规划》原来提得比较保守,是6%到8%。能源局目前安排的天然气供应量和市场需求显示,供需匹配,能完成这一指标。
  
  天然气管网建设方面有什么进展吗,输气管道建设和天然气产销量怎么匹配,你如何评价目前天然气管网建设进度?
  
  胡卫平:天然气管道的输送能力,整体跟天然气供应量是配套的。国内现有的输气管道主要有中石油的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中石化的川气东送管道。
  
  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和《天然气“十二五”规划》中其他指标是配套的,完成“十二五”目标,包含管道建设的进度。
  
  西气东输三线今年将获核准,明年将开始建设,争取“十二五”完工,实现通气。西三线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一线年输气量在180亿立方米左右,西二线也是300亿立方米的输送能力,三条线每年供应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另外,中石化的煤制气管道也已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是新粤浙煤制气管道,目前正在研究。中石化的新粤浙管道,也是每年30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希望能在“十二五”建成。加总而言,主干管道的输送能力将达到1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十二五”规划》里,要求这些管道在“十二五”完成,以跟上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的步伐。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