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协会动态 » 正文

这个行业“人才荒”怎么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10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浏览次数:699
 核心阅读
在降碳背景下,作为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燃气行业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上升通道”,获得进一步发展。但要保证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订单式人才培养、在高校中优化相应学科设置是重要手段。
(文丨本报记者 渠沛然)
日前,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和同济大学共同发布2021年《城镇燃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调研对象涵盖国内32家燃气企业,其累计天然气销量约占当年全国天然气总销量的28%,另有 4家专业设计公司和5家专业设备制造企业。
《报告》显示,年销气量越大的企业,其用人需求越大。例如,年销气量超过270亿立方米的企业,每年需要250人以上;年销气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企业,每年需要100人以上。按照回收的问卷计算,仅被调研的燃气销售企业每年的人才需求量就高达1170人—1700人。
伴随着城市数字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和产业迭代升级,燃气企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和挑战同步上升。在此背景下,多家燃气企业表示,对专业化、多元化且具备前瞻性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每年向燃气行业输送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限,用人缺口不断增大,导致后备梯队力量不足。
“人才荒让我们心里也很慌”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燃气工程所教授秦朝葵表示,目前燃气行业相关学科按照生产—输配—应用三个环节设置,并一直跟随技术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在专业知识方面,接受过现有教育体系培养的员工,可以很好地胜任现有的管理、技术工作。90%的燃气销售企业对于员工素质评价为“满意”和“基本满意” 。
“燃气相关学科毕业生最后从事管网运营、安全管理岗位的比例最高,可谓术业有专攻。” 秦朝葵说。
按上述人才需求量推算,全国燃气行业每年约需3900人-6000人。“近80%的燃气销售公司和设备制造企业,以及100%的设计公司,都明确表示希望从985、211院校招聘毕业生,但需求缺口非常大。”《报告》指出。
这一结果得到中燃研究院院长李帆的认可。李帆表示,“中燃集团员工接近10万人,但目前运营、工程建设方面专业人才输送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缺口不断扩大。为了主动填补缺口,2016年,我们与河北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中燃工学院,探索合作新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人才。”
然而校企共建后,这种类似“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却仍然无法填补企业的人才缺口。
“目前中燃工学院已有两届毕业生,每年到中燃集团就职的约30人左右,但我们燃气产业链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每年在150人以上。”李帆说,“面对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燃气行业对具备设计运维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招聘机械工程、能源动力专业的毕业生不是不行,但其所掌握的知识如同‘半成品’,无法‘即拿即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仍然无法弥补需求缺口,人才荒让我们心里也很慌。”
燃气对未来能源的贡献需要专业人才支撑
我国燃气行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两个专业,即综合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的“燃气”方向和石油类院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据秦朝葵介绍,目前全国192所设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燃气”方向的仅20所,其中有硕士招生资质的仅12 所,拥有博士招生资质的仅7所,各高校燃气方向师资均不超10人,面临非常严重的师资缺口,更有一半高校中的燃气师资在4人以下。燃气学科招生难、教师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普遍存在。
“设置燃气方向的高校原本就很少,而在最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意见征求稿中,燃气专业基础课也将向建筑用能倾斜。”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玉建军说,“高校设置的专业方向是否科学、是否针对行业和社会需求,事关燃气行业稳定和长远发展,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能否跟上行业发展步伐。若取消燃气方向专业以及系统的燃气课程体系,将导致师资和学生流失。未来燃气行业或将无人可用。”
“由于建筑节能的技术趋势是全面电气化,因此有学者认为,燃气相关专业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但燃气是小专业却面对大行业,属于市政基础设施,范围和聚焦对象与建筑有本质不同,知识点和培养方向也不一样。燃气对未来能源系统的贡献将比现在更大,需要专业支持。”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技术教研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孔川说。
孔川进一步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内燃气行业人才培养仍缺乏系统性的标准和规范,尚未形成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路径、能力和资源。如果毕业生‘半路出家’后再‘回炉重造’,企业用人成本骤增,燃气人才断层和供需错配问题无疑将进一步加剧。”
燃气相关学科建设既要面向未来,也要着眼当下
“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控制碳排放、调整能源结构将成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发展重点。在此背景下,政策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了新要求,燃气行业也不例外。国际煤气联盟、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和中国工业气体学会一致认为,不可能仅依靠间歇性的太阳能和风能就能够实现“双碳”目标,天然气既是替代煤炭、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最现实的选择,又是可再生能源的终身“伴侣”,是促进“碳中和”的重要能源,大有可为。
“我国天然气还需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保障能源安全、油气充足稳定供应依然十分重要。”玉建军说。
“‘双碳’背景下,燃气在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以及氢能利用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燃气方向的学科建设,一方面需拓宽专业内涵、面向未来,另一方面需强化燃气安全技术、着眼当下,加强教材、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科融合交流,才能适应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秦朝葵说。
“燃气行业并非夕阳产业,安全和长效运营离不开人才支撑。”某燃气企业安全管理相关负责人说,“过去20多年燃气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高素质的燃气专业知识和教育基础之上的。安全的核心是专业知识体系和人的专业素质。燃气事故频发,正是专业人才素质下降的反映。人才培养保持连续性和高质量,才能保证燃气行业安全、长远发展。”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